這本書從文學的角度看,上篇可以說是寫人的歷史散文,其傳主都是皇帝,作者重點不在於描寫這些皇帝的經歷,而在於揭示他們的心靈發展的歷程;下篇則是歷史隨筆,其中心問題是探討中國皇帝制度給社會造成的震盪,給心靈帶來的戕害,以及這種制度形成的原因。這本書既有關於皇帝具體生活場景和心靈動態的描繪,也有其
中國自從有皇帝起,到末代皇帝――宣統,總共有408位,張宏傑只選了五個。這五位在作者看來都是心理上有些問題的。如果他們生活在現代都是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但在中國古代,他們都是高踞九五之尊、都是一言而為天下法的皇帝,因此他們不僅給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就對他們自己來說也是不幸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們不幸的根本原因。』對於一般的皇帝尚且如此,何況心理有問題的皇帝呢?對於這些,前人寫到皇帝時很少有涉及,因為傳統就如莊子所說『明於知禮義而陋於知人心』的。張宏傑打破這一點。本書的前五篇都是直指人心的。前人描寫和評論光緒皇帝,都是着重他的不幸和慈禧太后的專橫,很少有人探索這位皇帝的心理。朝政簡單地分為『帝黨』與『後黨』。『帝黨』主張變法改革;『後黨』頑固保守。把光緒與慈禧的衝突簡單化為進步與反動的鬥爭。其實光緒4歲進宮,慈禧太后對他寄託了很大希望,而光緒性格內向,膽小、暴躁、偏執、驕縱,而又缺少辦事能力。慈禧希望逐漸落空。從失望到最終絕望,又因為康有為一班人操作不當,導致戊戌政變。作者認為,光緒的心理問題與清代的帝王教育有關。清代的帝王教育是實施於強者的,而作為天生弱質的光緒根本無法承受這種教育之重。他被這種教育壓垮了。作者的分析是有趣的。例如他寫西漢末年篡位的王莽。他的本意是要做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完人,結果一不小心成了人人得以誅之的亂臣賊子。是為了『挺身拯救這些可愛的人民』呢?還是為最高的權力和巨大的利益所誘惑呢?最後恐怕王莽自己也說不清楚了。從心理的迷宮轉入了歷史的迷宮。寫明太祖朱元璋的就是一篇『心理諮詢記錄』。朱元璋想通過大批量的殺人達到『天下大治』,後來他發現『殺人也沒法治,總不能把天下人都殺光吧。所以請先生來給看看』。作者坦然以心理醫生的身份說:『此患者疑是伴有情感焦慮的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並有攻擊性施虐傾向。』然後根據【英國克氏醫學全書】對朱元璋『偏執型人格障礙』和『攻擊性施虐傾向』『心理病態』作了分析。你儘管可以不同意作者這些獨出心裁的描寫和議論,但細讀下來不會對你沒有一點啟發。中國皇帝制度太久長了,並深入人心,因此多方面考察與研究皇帝很有必要。 很久以來,國人有個皇帝情結,遲遲不能完全消退。這反映了人性中對權力的渴望,社會上存在權利不平等,人性中想要追求最高權力的渴望就不可遏制。這如同排隊順序上車一樣,這種排隊制度建立不起來,就不能制止許多人在上車時爭搶。 中國的皇帝大約是世界上權力最大的,因為從理論上他兼有四大權力。一是政權,皇帝是國家的首領,他對全國的土地人擁有無限權力,【詩經・北山】中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人的膽子超過了古人,有個小土皇帝竟敢說他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古人只敢承認自己是奉天管民的;二是神權,也就是君權神授。皇帝是天子,是天在人間的惟一的代表,代表天統治人們,【尚書・盤庚】中明確地說『予迓續乃命於天,予豈汝威,用奉畜汝眾』(意為:你們的命是我從老天那裡討來的,我不是威嚇你們,你們是要靠我養活的);三是父權,古代是宗法制,周代天子是宗子,代表血統,管理本族人民,所以老百姓不僅是臣民,而且是子民;後世人民構成日益複雜,天子統治尚有先秦遺意;四是道統,即所謂真理權,或說話語權,因為中國是政教合一的國家。這個『教』不是佛教、道教,而是教育的『教』。所以我覺得皇帝的問題反映了中國幾千年來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張宏傑以皇帝為切入點,這個想法非常不錯,當然其中有很多還是值得深入去思考的。 【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張宏傑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作者:王學泰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