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專家:『氣候乾旱導致唐朝滅亡』之說不成立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1-17 09:53| 發布者: 濟世| 查看: 1476| 評論: 0|來自: 鳳凰網

摘要: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一日電 (李丹) 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稱,『一項最新研究認爲,中國歷史上輝煌的王朝――唐朝由於古季風的改變而致其逐漸衰亡。』來自德國波茲坦地學研究中心的一個科研小組在今年一月四日出 ...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一日電 (李丹) 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稱,『一項最新研究認爲,中國歷史上輝煌的王朝――唐朝由於古季風的改變而致其逐漸衰亡。』來自德國波茲坦地學研究中心的一個科研小組在今年一月四日出版的英國科學周刊【自然】上撰文指出,他們通過對中國廣東雷州半島湖光岩瑪珥湖提取的鑽孔岩心進行研究發現,在過去一萬五千年裡,有三個時期的冬季季風很強,前兩個時期是在冰河紀,而後一個時期大約在公元七百到九百年間,而中國唐朝出現的時段在公元六百一十八年至公元九百零七年的近三百年間。

這個研究小組進而認爲,最終造成盛唐衰敗的是長達一百五十年的長期乾旱和夏季少雨的氣候因素,因爲連年乾旱造成穀物歉收,激起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唐朝在公元九百零七年滅亡。

此說成立嗎?中國氣象報記者爲此專訪了中國古氣候研究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張德二研究員。張德二認爲,『氣候乾旱導致唐朝滅亡』之說不成立。

張德二告訴記者,她一月五日讀到發表在【自然】上的原文,對研究中的測量數據及得出的『公元八世紀中期氣候轉冷』結論表示認同,認爲該研究很出色,細緻分析了從廣東瑪珥湖鑽取的湖泊沉積岩心的磁化率和鈦含量變化,推斷出公元七百到九百年時的冬季風很強,這是相關研究工作取得的一個很有意義的結果。不過,中國學者早已在十多年前就從歷史文獻記錄研究中得出『唐朝後期氣候轉寒、寒冷事件頻頻發生』的結論,這次德國科研人員的這個研究結論印證了中國歷史氣候的研究成果,這令人高興,因爲古氣候的變化需要從不同的研究途徑、多方面的證據來給予確認。由中國歷史文獻記錄得出的結論,亟須與其它的代用氣候數據相互對比,每次得到的印證都會令雙方鼓舞。

但是,氣候轉寒是否意味著夏季一定會少雨乾旱呢?張德二指出,根據一四七0到一九七九年近五百年的氣候分析發現,寒冬往往對應於夏季多雨,而不是乾旱。目前也沒有研究指出唐朝時期是和這一規律完全相反的。從歷史氣候實況記錄來看,唐朝後期冬季風強時的嚴重寒冷事件如春秋霜凍、大雪嚴寒、蘇北海岸結冰等發生的年份相應的夏季大致是多雨的。

張德二認爲,德國人得出的『唐朝後期長期乾旱和夏季少雨』的結論也不符合中國的歷史氣候實況。根據中國氣候專家掌握的歷史氣候記錄,唐朝時期不同階段的乾濕特點,具體地可劃分爲:公元七一一到七七一年的多雨時段,公元七七一到八一九年相對乾旱期,公元八一0年以後又進入一個相對多雨時期。唐朝滅亡是在公元九0六年,其間正處於一個相對多雨期。

張德二認爲,氣候因素與人類文明進程有著重要的關聯。這次德國科研人員從湖光岩岩心芯得出的氣候代用記錄如果用來代表華南的氣候變化是比較合理的,但用它反映中國大範圍長期乾旱,則依據不足;此研究提出唐朝中期強冬季風造成連年乾旱以致饑荒,最終導致唐朝滅亡的論斷不僅與歷史實況出入,推論也牽強,其實公元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亂和其後的戰亂是很損耗國力的。這方面的問題很複雜,涉及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狀況、民族淵源、環境變遷、氣候變化等諸多問題,確實值得學者進行深入的探究。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