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廟會被指民俗味變淡:文化感不強 缺少些精氣神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2-25 23:24| 發佈者: 偷月| 查看: 2161| 評論: 0|來自: 中國文化報

摘要: 今年,在北京一年一度的春節廟會中商業元素依然是主角。據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地壇廟會最高限價的攤位費達到了20萬元,比去年上漲了4萬元;龍潭廟會飲食攤位最高限價比去年增長了2萬元,達17萬元。在攤位 ...
今年,在北京一年一度的春節廟會中商業元素依然是主角。據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地壇廟會最高限價的攤位費達到了20萬元,比去年上漲了4萬元;龍潭廟會飲食攤位最高限價比去年增長了2萬元,達17萬元。在攤位價格屢創新高的情況下,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廟會似乎變了味,民俗味道越來越淡了。 
  今年在北京某廟會上,十幾家商戶都是賣羊肉串的,價格也由去年的一串15元漲至30元。在雜貨特產攤位上,批發市場上幾元錢能買到的商品,『搬』到了廟會價格就翻了好幾番。縱觀北京各大廟會,吃的喝的、玩的樂的、買的賣的,幾乎都是往年的複製品,廟會和廟會雷同,攤位和攤位雷同,以至於讓人們逐漸失去了新鮮感。與傳統廟會相比,現代廟會似乎更像一個商貿集市和小吃街。於是不免有人質疑:在超市、商場、甚至網絡購物已經如此方便的今天,廟會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
  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廟會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廟會是由古代的宗廟制度演化而來的,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後來隨着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很多學者將廟會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北京在明代以位於城西的廟會規模最大,不僅吃、穿、用無所不有,而且有珍奇異寶,連外國客商也來買賣。與買賣相應的,還有多樣的文化娛樂表演,古代有俗講、變文,近代有單弦、相聲、琴書、大鼓、魔術、雜技等,不少文學、曲藝的形成皆與廟會有關。
  因此,廟會的主辦方應該認識到,如今廟會中的潛在問題正是『文化感』不強,缺少些精氣神。廟會應在文化上下功夫,這是廟會主辦者們絲毫不能偏離的主旨。縱容毫無文化附加值的商品大規模『侵入』是廟會文化的敗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廟會不能僅等同於商貿集市。
  相關部門應該明白,要想收穫更好的經濟效益,應該在誠信經營、特色化服務上下功夫。主辦方在策劃廟會時是否可以讓眼界再開闊些,思想再解放些。比如北京作為首都,要充分利用優勢,吸納各種藝術形式落戶,何不將其他地區的民間藝人、民間絕活兒請進來,讓廟會成為各路英雄競技的大舞台,將所有涉及春節廟會的藝術形式歸納總結並加以傳承發展。相信只要大家細心呵護,廟會這一傳統民俗會再度成為獨具中國特色,擁有祭祀神靈、交流感情、貿易往來、文化娛樂等綜合功能的社會活動場所。 程 竹
來源:中國文化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