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在許多人的兒時記憶里是喜慶、熱鬧的,又是莊重而肅穆的儀式。無論是集體奔三的80後還是他們的父輩,『春節』在他們的記憶里是極為盛大的節日,無論這一年過的如何,一定要把春節過好。隨着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民間的春節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
年貨採購方式各異 臘月二十九,記者在山東省寧陽縣最大的一家商場看到,雖然已是除夕當天的下午,商場仍人流集中,每人手上都是剛採購的大包小包的年貨。售貨員稱,商場要到下午5點才關門。 寧陽縣傳統上的忙年是從小年就開始的,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準備年貨。這些年,人們並沒有在過年上耗費那麼多精力。 50歲的劉春梅記得,小時候過年就是小孩的節日,『那時物資緊缺,年貨也都是憑票供應。春節期間,白面饅頭能吃飽,還能吃上平時吃不到的肉、水果。父母會拿布票扯上新布給孩子做新衣服。』她記得上世紀80年代自己幫家裡採購年貨,有面、肉、水果、糖果、瓜子等,每樣各買上幾斤。『以前東西少,流通也不方便。所以大家都早早地備下,恐怕買不到。現在商店幾乎不關門,想哪天買都行。』 記者在超市發現,各種各樣的年貨占據了食品區的大部分空間,糖果、堅果、禮包、酒水飲料,琳琅滿目。在這家超市工作多年的一位售貨員介紹,相比前些年炒貨熱銷,現在高檔的堅果如大杏仁、開心果等更受歡迎。 在上海工作的王君第一次開車回老家過年,他的後備箱裝滿了進口小吃、地方特色食品等網購的年貨。他說:『足不出戶輕點鼠標,全國各地年貨就能送貨上門,價格比市場上的還便宜。』 生活富足年味變淡 放鞭炮,一直是人們最喜愛的慶祝新年的方式。如今新泰市趙家莊村民搬進了新樓房,變成趙家莊社區,過年的鞭炮聲少了。回鄉過年的王先生說:『今年買的鞭炮很少,現在放鞭炮也就圖個吉利,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整宿地放了。一是沒有地方放了,二是怕影響到別人休息。』 以往趙家莊有守歲的習俗。人們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飽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然而,現在能夠堅持守歲至天明的人並不多。 現在人們守歲基本上都是看春晚、玩電腦、打麻將等,只有少數的老人在堅守着守歲的習俗。74歲的張爺爺說:『現在說守歲也不是以前的樣子了,小孩子早早的就睡了,年輕的不是玩遊戲就是打牌。』 正月初一,本家的年輕人要一起去給長輩磕頭拜年。『從爺爺奶奶家開始拜,然後是各個叔伯。今年都搬樓上了,大家都不出來磕頭了,只要見面說聲過年好就行,原來的拜年習俗也漸漸淡了。』回鄉的徐先生說。 對於這種現象,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稱,自古以來的村落被高樓大廈所代替,城鎮化進程導致了當前社會人們對傳統文化缺乏重視。這雖是時代趨勢潛移默化所致,但是人們還是應該兼顧、尊重傳統禮節,保護傳統民俗文化,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從而增添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和責任。 走親訪友先問Wi-Fi密碼 家住寧陽縣城的王瀟去年剛參加工作,大年初三,王瀟到同在縣城的小姨家拜年。和親戚們寒暄了一會兒,他覺得無聊。拿出手機翻了一會兒,問小姨家的無線是哪個,密碼是多少?手機顯然成了王瀟和他的同齡人離不開的工具,移動互聯網幾乎打敗了陪伴他們成長的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大眾傳播工具,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親密伴侶。 對於80、90後們隨時離不開網絡的行為,王瀟的長輩都表現出一種無奈,『現在的孩子缺乏與家人交流,好不容易趁着過年這幾天全家人熱熱鬧鬧聚在一起,他們卻不知道珍惜。』他們認為,網絡多少有些讓年輕人脫離現實、性情變得冷漠,對傳統的中國年日漸淡薄。 過年期間,記者在微博上也發現,不少從一二線城市回鄉下過年的年輕人,都存在各種不適應。有網友發微博稱:『過年走親戚,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家有Wi-Fi嗎?密碼多少?』 王忠武認為,社會的高度信息化衝擊着鄉土文化。城市文明的輻射、網絡文化的出現導致了鄉土文化創新、變異,村落文化出現了新的融合,傳統習俗正在漸漸地消失。社會被網絡分成了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兩個層面,而網絡的無處不在讓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產生了衝突,人們更多地依賴互聯網而忽視了傳統的春節習俗。 記者 寧昊然 實習記者 和樹泉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