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易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時5年打磨的第四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近日出台並實施,記者採訪全程參與規劃修編的專家,品味十朝古都對於歷史文化的最新反思。
開門辦規劃, 多方智慧『煉』成新規 如果說此前的名城保護規劃多少有些長官意志、專家意志的話,那麼此次修編,南京則吸取教訓,開門引入了多方智慧。 參與修編的四五十位專家分別來自高校以及規劃研究院等,兩院院士吳良鏞、周干峙等十餘位專家學者也提出了真知灼見。此次修編還廣泛吸引公眾參與,共收到3500多份普通市民的意見,並本着誠懇的態度予以吸納。 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童本勤舉例說,有公眾提出,明故宮地區至今未作過合適的定位性保護性詳細規劃和實施規定,以致對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表現出較大隨意性,一會兒用作現代歌劇院建設,一會兒作為明代歷史博物館建設。本次規劃就加入了這樣一條:『將明故宮宮城範圍劃為明故宮遺址的保護範圍,區內及周邊100米範圍內,不得新建建築,逐步置換用地功能,為將來明故宮遺址作為大遺址保護、整體展示留有餘地。』 明確法制保障是此次規劃的一個創新。【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已在去年底經由省人大批准並立法實施,使規劃更具約束力。而在此之前,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由於缺乏應有的法律地位,常被任意更改,以致個別歷史片區被房地產項目等肆意蠶食。 老城做減法, 嚴控高層建築並疏散人口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陳薇說,從根本上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最好的辦法是老城做減法,新城做加法。明城牆、護城河(湖)圍合的老城是南京歷史文化的集中承載地,應整體保護老城『龍蟠虎踞』的山水環境、『環套並置』的歷代都城城廓、歷史軸線和街巷格局。 南京在老城劃定了老城南、明故宮、鼓樓―清涼山三片歷史城區,這些區域的新建建築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以下。其中,明城牆沿線、玄武湖周邊、御道街兩側,以及建康路、昇州路以南的城南歷史城區為高層禁建區,新建建築原則上不得超過18米;集慶路和長樂路以南至城牆地區、越城遺址―大報恩寺遺址地區,新建建築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 『為了保護玄武湖和紫金山之間的景觀界面,規劃實施後,玄武湖的一處會館就被依法遷出了。』陳薇說,『除文化展覽和旅遊設施外,其他大規模的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向老城外轉移。老城現有居住人口也將疏散,力爭將老城居住人口逐步縮減到100萬人以內。』 老城道路街巷格局也有保護性舉措,即歷史街巷的走向、名稱一般不得改變,原則上不得拓寬,並強化文化氛圍。 應保盡保, 讓隱性文化彰顯城市特色 通過摸清家底,此次南京共疏理出了3000多處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相比第三版時確定的1300多處,有大幅提升。 『過去,保護的眼光都盯在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文物古蹟上。現在,我們把地下的文物古蹟和民俗民情、文學藝術、老字號名店、名人軼事、傳統商業街、名小吃、工業遺蹟等都納入了保護範疇。』童本勤說。 從單純的文物保護單位擴大到其他文物古蹟,從歷史文化街區拓展到一般歷史地段,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體現出了對歷史文化資源『應保盡保』的態度。 據介紹,該市已對這些資源建立了數字平台,規劃、文物等主管部門聯網查詢,以便規範管理。藉此,城市的隱性文化將作為規劃的『神韻』、『特色』,生存、延續和發揚光大。 『通過全方位的保護,要讓南京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樞紐、南方都城傑出代表、具有國際影響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市規劃局規劃處副處長蘇玲說。 來源:新華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