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雷锋的家乡。在这里,他失去了5位亲人,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也是在这里,他感受到新社会的温暖。50年来,雷锋精神虽已传播至全国的各个角落,望城却是雷锋永远的家。采访要赶赴多个地点,向陌生路人问路时,每位路人都会热心地指引方向,直到记者弄清楚了路线才离去。
本报特派记者邵澜 湖南长沙报道 特派记者何晓刚 通讯员唐群雄 摄 81岁的雷孟宣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堂弟雷锋合过影。 机会曾经有过,当时学校组织扫盲先进分子合影,但因为当交通员的雷锋送信去了,因此合照里独独缺少了他。如今,雷孟宣常用的笔记本封面,都是雷锋的像。 在雷锋纪念馆,有一张大家都熟知的雷锋系着红领巾的照片。雷孟宣说:“雷锋从小就讲究,特别爱美。”这张照片要是照个半身就好了,最好能照出整个红领巾的样子。 他摸着红领巾,回忆说,雷锋上小学时系红领巾,每一次都打得很精心,那个结的下方,必然一左一右飘有两个角,不像别的男孩子,随便系在脖子上。 读小学时的雷锋,最喜欢政府发给他的一件白衬衣,几乎天天都穿。雷锋的白衬衣总是洗得很干净,老师都感到奇怪,便问雷锋:“你有几件白衬衣?”雷锋很自豪地回答:“就一件。” 在雷锋纪念馆,有一件“雷锋自制的木屐”,其实就是两个竹节筒,两边各穿了一段绳子。见记者疑惑,雷孟宣哈哈一笑,下雨时,雷锋怕把布鞋弄脏了,就自制了这个木屐,把脚放在竹节筒上,再用绳子固定后打个结,这样鞋和地面不接触,泥巴水就弄脏不了鞋。 在纪念馆,记者还看到了雷锋母亲给雷锋留下的两样东西:一床黑色的烂棉被,一只竹篮。雷孟宣老人说,其实还有一样,是烧火用的火叉,已经不小心烧掉了。 这三样东西,是雷锋的母亲悬梁自尽前3天,送去给雷锋姑妈的,算是雷锋家里最值钱的三样物件了。 在雷锋故居,雷孟宣老人说,这房屋是地主给佃户们住的,雷锋的父亲、哥哥、弟弟相继离世,因为被地主的儿子凌辱怀孕,雷锋的母亲在房屋的大梁上悬梁自尽。当时雷锋就在隔壁的六叔祖父家里。 母亲死后,不到7岁的雷锋成了孤儿,被六叔祖父和九叔祖父轮流收养。当时叔祖父家里都穷,吃不饱饭,雷锋靠乡里的人救助和讨饭才得以活下来。每次见到他,乡里的老人都要抱着他哭一场,“几乎每一天,正兴伢子(雷锋)都要哭一场。” 熬到解放后,生活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愁吃愁穿,雷锋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他曾对堂兄说,他感觉自己太幸福了,从钻心的苦到透心的甜,他再也不会哭了,他从今往后只会笑,开心地笑。 正因为强烈感受到了这种幸福,雷锋处处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周围的人也因此喜欢他。 雷锋还特别爱学习,放牛的时候,口袋里总会放着一本书。他那时也“追星”,尤其爱看黄继光、邱少云故事的连环画。 雷锋还很爱照相,一生大约留下400多张照片。在雷锋纪念馆,记者见到了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那张照片,仔细一看,发现和流传甚广的照片有一点“出入”。 原来,雷锋的左手上,还拎着一个白色的麦秆编织袋。雷孟宣说,雷锋很爱时髦,留影时就一直拎着这个袋子。他牺牲后,当时有人觉得这个袋子“资主主义味道太浓”,于是就把这个袋子“P”掉了。 张建文: 一件黑色皮衣 雷锋喜欢,却没敢多穿 张建文,雷锋生前好友,同在望城县委交通班担任通讯员,曾与雷锋住上下铺,后又一起到鞍钢工作。 雷锋去世的消息,张建文是从《人民日报》知道的。当时,夫人将这则消息念给张建文听时,他顿时嚎啕大哭。 77岁的张建文还记得雷锋爱干净爱美的习惯。雷锋喜欢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衣服的领子从来都是折得有棱有角。 雷锋当通讯员时,县里已经有了10多位通讯员,平时大家都是轮流打扫卫生。自从雷锋来后,每天清早,大家还没起床,他就已经把地都扫干净了,慢慢地,轮流扫地变成了雷锋一个人独干,他总是笑呵呵地说自己年纪最小,应该最勤快。 当时他俩去鞍钢,在北京转车时,一起去天安门前照相,张建文只肯照一张,而雷锋兴高采烈地连照了3张。 雷锋的照片中,有一张他穿着黑色皮衣。张建文说,雷锋爱时髦,这是刚去鞍钢上班时,见到很多东北工人都穿着皮衣,觉得很好看。于是拉着张建文,也去买了一套二手的,并穿戴好,去照相馆照相。因为照片寄回去后被望城的老领导批评了,他觉得很惭愧,便将皮衣等物品收起来,再也没穿戴过。雷锋还爱跳流行的舞蹈,还时常写一些诗歌和文章,他多次说以后要当一名作家。 来源:武汉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