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生於南京,成長於湖北武漢。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武漢當過裝卸工,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至湖北電視台工作。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景】,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並因此成為中國『新寫實』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等。 對話方方 普通家庭的年輕人的確非常艱難 如無家庭背景,如無強勢關係,如無個人天賦,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力相對普通的年輕人,在現在的社會,的確是非常艱難的。 記者:塗自強一路走到武漢,遇到許多好心人,從他的鄉親到路上照顧他的陌生人,都讓他以後當大官,這體現了什麼? 方方:我們的大多數人從一生下來就認定,只有當大官才能發大財,只有這樣,才算有出息。他們的生活中只有這些,他們也只知道這些,而不知道其他。 記者:小說結尾塗自強死了,你覺得安排這樣的結尾是一種必然嗎?對主人公會是一種解脫嗎? 方方:是的。如果他沒有得病,當然不會死。他還會繼續掙扎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十年或是二十年後,或許他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但如果他得了病,他真是沒有救。現在的醫療費用,就是讓得大病的人去死的。有一年我在政協開會,看到不少關於一人得病,全家拖垮的材料。有夫婦兩人都得了病,為了不拖累孩子,兩人綁在一起跳了長江。農民得病則更慘,哪怕富了起來,只要有一人得病,立即返貧。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記者:在小說裏塗自強是一種非常無奈的狀態,一方面是家鄉父老對他的過高期望,或者說對考上大學這件事的誤解。另一方面他又必須一個人去面對現實生活殘酷的那個部分。但非常有趣的是,塗自強本人似乎從來沒有抱怨命運不公正的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方方:像塗自強這樣自小在艱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進了城上了大學,大學的生活,與他之前相比,實在是好得太多了。他心情愉快,也是理所當然。他本身是一個天性善良、性格溫和的人。他是學理工科的,相對於文科生,本來就會牢騷少些,是能理智面對現狀的一類人。經過大學,他知道自己的先天條件不如他人,他決意以更加努力的方式來彌補。所以,他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直非常努力。他的機會的喪失,是因為家裏出事,他自然會覺得是自己的運氣不好。只是,他後來的無奈,是參加工作之後,生活艱難,才一點一點滋長起來的。儘管如此,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仍然抱有信心地在生活中打拼。他是一個心理非常健康的年輕人。 記者:你覺得塗自強的命運到底是什麼造就的?他自己並非不努力,而且其實可能比很多人都要努力。 方方:是的,他很努力。甚至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年輕人當中最努力的那一個。但是,誰都能看到,他作為一個窮人的孩子,一個想要改變命運的農村大學生,真要在這大都市裏從容地站住腳,根本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要付比其他人多得多的代價,這代價或許相當沉重。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年輕人為改變命運,不擇手段。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擇手段?因為通過正常渠道的奮鬥和努力來改變命運,實際上是一個相當遙遠的夢想,很多人根本沒有耐心等到那一天。所以,我以為現在的社會,惡劣的生存條件,就如一隻兇猛的狼,天天啃噬着塗自強這類年輕人的身心。 而我們的塗自強,是另外一類。他試圖通過正當方式的努力,也沒有什麼對手害他,他遇到的波折似乎更多的是他家裏的波折,是他個人運氣不好。而透過這些不好的運氣,你能看到,生活在一個不健康社會一個不公平的社會中,所有的人尤其是窮人,都是被傷害者。 記者:你覺得在今天,一個年輕人有可能憑藉一己之力改變命運嗎? 方方:如無家庭背景,如無強勢關係,如無個人天賦,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力相對普通的年輕人,在現在的社會,的確是非常艱難的。而今已經不是通過自己努力便可以改變命運的社會了。 (姜妍) 來源: 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