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69歲的和振威只要一有空便穿梭在田間地頭,專門收集那些被村民視為無用之物的『石頭』。
經過長年探索和鑽研,和振威稱,發現了下灣、寨子地、楊家山等史前遺址,並在家裏建了一個陳列室,存放着上千件收集來的磨製石器和陶器等器物,吸引不少文物專家和遊客前來參觀。 3月1日,記者走進攀枝花市仁和區同德鎮共和村,來到和振威家中一探究竟。 展櫃展板一應俱全 走進和振威家的院子,記者看到,正對着大門有一間獨立的小房子,這就是和振威自建的『文物陳列室』。 小屋不足15平方米,靠牆的長桌上擺放着10個玻璃展櫃,每個展櫃內都存放有大小不一的石斧、石錛等石器,旁邊還有簡單的文字說明。牆上掛着印有圖片的展板。 和振威將展櫃內的一些石器拿出來向記者展示。『這個是4000多年前人們用的石斧,兩面磨得很光滑,現在還依然鋒利。』和振威說,這些曾被村民視為無用之物的『石頭』,他認為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頗具研究價值。 談起『石頭』的來歷,和振威告訴記者,1981年他搬到共和村居住,在建房推土時發現大量陶片和石斧石鑿,作為教師的他對此產生濃厚興趣,於是在教學之餘收集田間地頭發現的各種石器。『剛開始很多人不知道這些石頭是文物,隨手丟到河裏,後來大家文物保護意識增強了,主動送到我這兒來保存。』和振威說。 2004年,和振威請人做了10個玻璃展櫃,在自己家中辦起個人『文物陳列室』,石斧、石錛、石鑿、石鐮、石刀等被分門別類展出,就地收藏和保護起來。攀枝花市文物保護局工作人員王軍說,這是攀枝花首家民間文物陳列室。 陳列室建起後,不少文物專家和遊客慕名前來。和振威的兒子和獻鋼告訴記者,有人看到陳列室的報道後,特意帶孩子過來看看。 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待保護 和振威家陳列的上千件器物,均出自位於共和村。 1987年,攀枝花市開展文物普查,和振威送了5件石器到相關部門進行鑑定。隨後多名文物專家到共和村踏勘,確認和振威家農舍所在位置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並命名為下灣遺址。 王軍介紹,共和村存有下灣、寨子地、楊家山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4000至5000年。文物專家根據遺址情況認定,四五千年前,共和村周邊攀枝花先民由多個原始群落組成,與中原同步走向文明,他們以土製陶作為生活用具,並採集高山所產玉髓加工製作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和狩獵武器。『村民生產生活,特別是耕種,對遺址存在一定的破壞性。』王軍說,隨着人們保護文物意識的提高,破壞遺址的行為越來越少,但目前的資金和技術力量還無法對遺址進行徹底發掘。 2004年11月,仁和區將下灣、寨子地、楊家山3處遺址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振威家門口立起了文物保護單位石碑。2012年,下灣遺址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軍說,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利於加強保護,下一步爭取進行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並對外公佈考古發掘報告。 如今,和振威作為攀枝花市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繼續守護着下灣遺址群。在他看來,這些遺址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更好的發掘和保護,從而發揮更大的價值。 來源:四川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