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二:江湖骗子横行艺术品市场 事实上,国宝级拍品多年来在拍卖会上亮相的次数并不多。正规的拍卖行虽然希望国宝拍品多多益善,但存量太少,只好抱着可遇不可求的心态征集。 周先生认为,“国宝”的概念起码应该是一级文物,并且来源清楚。米芾的“作品”横空出世,业界哗然,周先生认为从中可以看到拍卖市场的乱象不仅仅存在于国内,而是全世界:“为什么会有乱象?还是艺术品的鉴定门槛不是大众所能了解的,大众参与这个行业要做很多准备。” 冯原教授对此事件的解读更加直接:“讨论市场的时候我们预设了市场是规范、理性、道德的,但其实这个前提并不准确。市场的规律就是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无论是装疯装傻还是真疯真傻,都不过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艺术品市场就是一场真真假假的赌博,总是有傻瓜和骗子的存在。他们之间的闹剧使这个市场更加热闹。”他认为,“米芾”的作品无论拍出两亿元还是三亿元,结果都不重要。“这仅仅表明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处在江湖骗子横行的阶段,是一个充满贪欲的市场。而诸如米芾作品这样的‘国宝事件’,也不过是一个市场中最新的案例而已。”他认为,无论“米芾”的这件东西卖了几亿元,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快会被下一个8亿元或10亿元的国宝新闻所替代,“只要艺术品市场中的人还有过多的贪欲,这种游戏就会继续下去。” 专家观点:按图索骥不可取 鉴别实物更靠谱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无论是“赵孟\”的《三马图》也好,“米芾”的《深山夜雨》也好,行内无法对其进行过多指责:“因为拍卖本来就不保真假,即使是国外也如此。东西不是纽约贞观画的,也是旧东西,我们捉不到任何把柄。”一种观点是:“以没有米芾作品传世就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也太绝对,万一某天出现一件真的呢?我们没有看过原作就评论,也是不严谨的。”周先生强调:“很难用传家、来源清晰来反驳某件东西不是国宝。没有传世,不一定就是假的。传承只是佐证,不是必须。” “确实不乏史料有而未见实物的东西。”瓷器行家陈先生表示,中国的史料记载久远,文字并不完全靠得住,还是要以实物说话,“史料以实物存在为主,两方面相结合,相互印证。”在市场上,关于这样的故事不断出现,很多收藏者对着书本买东西,发现自己可以买到书上曾记载的“国宝”,而这些“国宝”连故宫博物院也没有收藏。曾先生(化名)就有这样的经历,他曾购买了一幅唐代书画,卖家告诉他这件书画在史料中有记载,曾先生买下后找专家鉴定,专家告知这幅画历代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图录对照,是造假者根据文字资料臆造的。曾先生的“国宝梦”就此破灭。 “书画是很成熟的市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但刀剑这个领域还有可能出现,因为太冷门了。”刀剑收藏家皇甫江则对史料持基本信任的态度,“只要是史书记载的,理论上应该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当很少人关注刀剑的时候,他偶尔会找到好的老刀剑,通过寻找匹配的史料,才发现原来史料上有对这些刀剑的记载,因此也令他更加相信史料的真实性,“这个市场中不乏凭想象和史料臆造出实物的造假者。所以对于理论上存在的东西,没实物,不可能去印证。” “不要单靠一个人的幻想就否定所有专家的努力达成的共识。”陈先生认为,虽然理论上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即本来只有著录未见实物的东西,某一天终于浮出水面,但是要经过专家和藏家的反复论证,才可能得到真实的结论,“不过在现实中,瓷器这个领域至今几乎未曾出现这样的‘成功案例’。” 事件回顾 米芾《深山夜雨》事件起于3月11日某媒体的报道。该报道称,“纽约贞观国际拍卖公司将在拍卖会上推出280余件拍品,其中包括宋代大画家米芾的《深山夜雨》,除此之外,书画拍品还包括文征明、董其昌、马琬、吕纪、清代朱耷(八大山人)、郎世宁、王、郑板桥、金农、李觯等名家精品。” 这一消息刚一在网上发布,业内人士反应激烈,纷纷在微博上进行驳斥。不少资深藏家表示,米芾的东西早就没有传世的,台北故宫有一件,但那是宋人的摹本,也不是米芾的真迹,现在故宫和大都会博物馆都没有米芾的东西。(林琳、郭晓昊) 来源: 广州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