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942:飢餓中國】――用腳把淹沒的歷史"踩"出來(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4-2 17:44| 發佈者: 家鄰| 查看: 1662|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2012年夏,河南商報社一群熱血記者,分省內探尋、省外追訪、留守統籌三路,走訪災荒親歷者,實地考察歷史遺蹟,重新揭開了有關1942年河南災荒的苦難歷史。在說到此舉何為時,我們聽到這樣的回答:如果我們總是遺忘, ...

2012年夏,河南商報社一群熱血記者,分省內探尋、省外追訪、留守統籌三路,走訪災荒親歷者,實地考察歷史遺蹟,重新揭開了有關1942年河南災荒的苦難歷史。在說到此舉何為時,我們聽到這樣的回答:如果我們總是遺忘,下一場饑荒會將我們埋葬!

實錄比電影和小說更有力量

拿到書稿後,不到一個月,中華書局出版了記者們記錄的文字。

『看書中的文字,經常是飽含熱淚。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這段歷史會被淹沒整整70年?【1942:飢餓中國】是一部全景呈現1942大饑荒的歷史紀實作品,它有着豐富的層次,將歷史和現實對接,重返歷史現場,全方位、多維度呈現了1942年前後兵災、蝗災、旱災下的中原大地。如果說電影在講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故事,這本書中的每一個倖存者、每一處歷史遺蹟,都講述了自己獨一無二的1942經歷或記憶。我們始終認為,實錄比電影和小說更真實,更有力量,更傳之長久。』 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說。

作者與出版者把書名定成【1942:飢餓中國】,是想闡釋一個理念:雖然這場災難發生在中原,發生在河南人民的身上,但這是我們民族的一個群體記憶,應該永遠記住。

『一個民族面對災難的態度,蘊含着民族復興的希望。苦難中,中國人所表現出的人性的光輝在,中華民族崛起的力量就在。』顧青說。

一個時間點、一個受災面、一個逃荒線,漸漸地還原出一場尚不完整但已見清晰的1942年河南饑荒

河南商報7位記者翻開了一段不應該忘記的歷史。

『父親8歲那年,就是1942年,為了度過災荒,到處去刮樹皮、摘樹葉,有一次從樹上摔下來,差點沒了命。』從小就聽父親講過那場饑荒的河南商報總編輯孟磊,是此次採訪的策劃人之一。他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但是有些時候,昨天的歷史會突然走到我們面前,成為今天的新聞。也許新聞人對歷史的擔當,會是我們整個新聞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為河南的媒體,我們有責任把它寫出來。一個民族的歷史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它曾經得過一場大病,到現在還留着一些傷痕,甚至有一些痛點,只要碰到它,它都會非常深地刺痛你的神經。把這些痛點找出來,重新想想為什麼會有這個傷痕,有這個痛,對我們今後有好處。我們做這樣一件事情,是河南人的擔當,更是中國人的擔當。』

春節過後,河南商報的記者開始行動了。

拿到這樣一個選題,記者郭小陽興奮極了。但一個難題也擺在面前。『1942年,已經70年過去了,回頭看看,一片白茫茫,什麼都看不到。怎麼辦?』

記者們開始艱難地爬梳。

尋找時間點,確定坐標為1942年。記者李肖肖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到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查閱各種資料,對200多種圖書和相關文獻,做了詳盡分析。『1942的樣子』開始呈現。

確定受災面。尋找親歷者,用的是很原始的辦法:掃街式尋找。見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就去問:你是哪一年的,你知不知道1942年,你記得那年的大旱嗎?就這樣,採訪了一二百人,去了河南的每個縣、很多鄉,甚至深入到村,用腳把被淹沒的歷史『踩』出來。

追蹤逃荒線。河南省目前沒有任何文獻證實當年的災民逃到哪兒去了,記者們是通過災民之口描繪出逃荒路線的。從洛陽出發,有去西安的,有去山西和安徽的。其中,有一條逃荒線十分清晰,就是從洛陽到寶雞。於是,記者就從洛陽一口氣走到寶雞,又去蘭州,確認寶雞到底是不是終點。一站一站地走下來,腳步踏遍每一個歷史遺蹟。

就這樣,時間點、受災面、逃荒線,文獻、親歷者、外國人的觀察……漸漸地,在記者面前還原出一場尚不完整但已見清晰的1942年的河南災荒。


來源: 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