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少市民以“亲近图书,享受阅读”的方式,选择在图书馆度过,许多省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甚至出现了阅览室座无虚席的情况。在有些城市,清明节这天图书馆闭馆时间提早,“迟到”的读者则选择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来借还书,各不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了全年没有闭馆日、天天开放的公共图书馆。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推行的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各地365天开馆的公共图书馆呈增加态势,还有个别图书馆实行了全年365天、一天24小时开馆。一些人认为这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创新的体现,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中山大学教授程焕文在2008年就发表了观点鲜明的博文《叫停图书馆365天开放》,指出图书馆员应享有合理的休假权利等。对此,专家学者、图书馆从业人员乃至公众的看法都不尽一致。 各地公共图书馆开馆时间各有不同 1996年12月,上海图书馆新馆开放之日即率先提出“365天,天天都开馆”。据该馆统计,1997年新馆一个月的图书流通量就超过了以往旧馆一年的流通量,足见读者对于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求知若渴”。而在今天,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虽然满足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求,却也给公共图书馆及馆员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和变化。 首都图书馆数字文化社区样板间的工作人员马小龙说:“我现在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7点,上一天,休一天。”马小龙觉得,图书馆的全年开放和这样的工作休息方式,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而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不少读者对小长假、春节、国庆节等期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比较关注,“经常有读者咨询这些特殊节假日里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他认为,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因而公共图书馆的全年开放很有必要。 据了解,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年开馆的公共图书馆目前采取的都是一线馆员轮班休息制度,除了“和家人朋友的休息日总凑不到一块儿”让他们有些遗憾,很多一线馆员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休息方式。当然,这是在人员、设施设备充足的情况下。而在我国很多地方,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人员、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馆员合理的休息或轮班制度就很难保障,365天开馆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一位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每周需要拿出一天或半天时间把图书重新整理上架,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通常周末借还书的读者比较多,所以我们馆现在实行的是周一闭馆的方式,这也是出于周一到馆的读者相对较少的考虑。” 目前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也各有不同。比如:广州图书馆实行早9点到晚9点开馆,每周三闭馆;成都市图书馆全年开馆,日开放时间根据季节缩短或延长;重庆图书馆每月第一个周五下午闭馆,进行网络维护及设备检修;天津图书馆每周一上午休馆,根据季节调整日开馆时间,不同阅览室还制定了不同的开放时间;大连少年儿童图书馆周三至周日开馆,寒暑假周一至周日开馆等。 要不要天天开馆?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认为,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在“保障基本权益”“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从公共图书馆的科学、持续发展出发,考虑到公共资源投入产出的比较效益,不一定要全年无休天天开馆,更没有必要全天24小时开馆。开馆天数和开放时间应在综合考虑方便公众利用、投入产出效益、资源条件制约、持续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馆制宜地加以确定。“图书馆开放时间要适合本地居民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每周休馆一天或是两周休馆一天对读者需求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公共图书馆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不太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李国新说,2005年日本进行的一项关于公共图书馆开馆时间的调查数据显示,日本80%的公共图书馆年开馆时间在250天至299天之间,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至少有和法定假日天数相当的闭馆日。而日本图书馆协会2004年新修订的《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与目标》中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开馆天数、开馆时间,以方便住地居民利用为原则确定”。 “如今,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猛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确实可理性地考虑开放的时间长度。”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认为,开馆时间同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与分布情况、政府的支持力度、读者的实际需求及其习惯、员工数量及其权益等因素密切关联,需要全盘分析。 据了解,上海市现在有240家左右的公共图书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图书馆架构比较完善,并已实施“一卡通借通还”,全市还有十多个“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亭”,这些相对成熟的条件令图书馆完全可以根据读者实际需求谨慎地调整开馆时间。“经过近几年连续对节假日读者流量统计的结果,我们正逐步尝试对读者量较少的节假日,如大年夜至年初二,缩短有些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如此,既不影响读者的借阅,也节约了人力和财力等。同时,也应做好事前告知、预约、应急等方案,一旦出现读者对关闭区域文献和服务等有需求的情况,也能及时应对。截至现在,还未发现读者对此不满意的情况。”周德明说。 图书馆开放时间要理性安排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也产生了新的、质的变化,以前是以图书馆为轴心,读者利用文献的主要途径是到图书馆去查找和利用;现在则是以读者为轴心,通过各种方式传送读者所需的信息资源,而图书馆只是其中一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源。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服务方式的不断更新,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借还机等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读者更便捷的借阅方式,这对于图书馆场馆服务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使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全天候”。 周德明说,公共图书馆的开馆时间首先得满足《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每周64小时开放的底线要求,对于要素齐备特别是读者群需求多的场馆,应考虑多开放些时间。其次,确实没有必要让一些图书馆员“独守空房”,这不仅是节能需要,更是尊重员工劳动和权益的需要。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中,曾将原来的“节假日应开放”改为“在节假日应有开放时间”,当可视为出自这方面的考虑。再次,应当注意全球公共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开放时间长度,并结合本地实际,逐渐地让公众知晓并接受国际惯例。 “时代在发展,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不能只是按照行政要求来定位,还要有理性的探讨,这在图书馆事业以及社会发展上具有进步意义。从社会角度而言,图书馆员的休假形态并不是一个见缝插针、随机安排、凑够休息天数就行这么简单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图书馆员工作和休息权益能否合理实现、图书馆职业是否体现人文关怀与符合社会伦理的问题。”李国新说。 (舒 琳)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