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死疲勞】堪稱莫言小說抗鼎之作,其輪迴轉世和人獸交替、亦人亦獸創作手法,明顯受【聊齋志異】影響。(馬瑞芳【諾貝爾文學獎和〖聊齋志異〗】,【光明日報】2013年4月8日05版)
(2)『依稀往夢似曾見,心裡波瀾現,拋開世事斷愁怨,相伴到天邊……』1983年,當金庸的抗鼎之作【射鵰英雄傳】在香港無線電視台亮相,當羅文和甄妮琴瑟合鳴般的歌聲迴響在大街小巷,人們或許想不到,這熟悉的旋律竟會傳唱至今。(陳宇浩【在他的世界裡 我們曾經『鐵血丹心』】,【今日早報】2012年10月22日15版) (3)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漢時期,舉重也是民間強身的手段之一,西楚霸王項羽便是槓鼎冠軍,力大無比,一般人舉不過他,至今在其故里宿遷市,最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還是『項羽槓鼎』。(小六【中國帝王的『體育史話』】,【中山日報】2012年8月11日6版) (4)那麼,我們眼前的那些前輩巨擘、大師大腕,當他們叱咤風雲,筆寫春秋,槓鼎文壇,領導潮流,不也如大拇指那樣起到垂範作用嗎?(李國文【無名指的哲學】,【北京晚報】2010年4月7日43版) 上面四例中的『抗鼎』和『槓鼎』都用錯了,當為『扛鼎』。 『扛』有兩讀:一讀kán潰義為用肩膀承擔,常用詞有『扛長工』『扛長活』『扛大個兒』『扛活』等;一讀括n潰義為用兩手舉,常用詞有『扛鼎』『扛鼎拔山』『扛鼎之作』等。扛是形聲字,從扌工聲。【說文・手部】:『扛,橫關對舉也。』意思是以橫木貫穿重物用雙手舉起,或直接用雙手舉。 『扛鼎』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僅有一個『力能扛鼎』的例子,【辭海】則立有單獨詞條,解釋為:『把鼎舉起來。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後用以形容有力。王融【曲水詩序】:『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中國成語大辭典】收有『拔山扛鼎』和『扛鼎拔山』,形容力大無比,勇武過人。也作『拔山舉鼎』。 『扛鼎』也用來指代項羽。金代史肅【過九里山】詩:『斷蛇扛鼎兩爭雄,陳跡荒涼萬事空。』這裡『斷蛇』指漢高祖劉邦(他曾在芒碭山斬蛇起義),『扛鼎』指楚霸王項羽。 『扛鼎』還可以引申指有大才,堪重任。如:明朝張煌言【祭監國魯王表文】:『徒蘊扛鼎之懷,愈抱號弓(指帝王崩)之痛。』 現代常用詞『扛鼎之作』義為才華橫溢、影響深遠的作品。 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三足兩耳。相傳,夏禹收九州之金鑄成九鼎,成為傳國的重器,後喻王位、帝業。『扛鼎』因此引申為奪取國家政權。【晉書・明帝紀論】:『晉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從古至今,漢語中沒有『抗鼎』和『槓鼎』的用法,二者顯然是誤用了形近音近字。高玉林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