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收藏界鬧劇不斷。2011年,5位『專家』為一假造的『金縷玉衣』開出24億元天價評估、致使銀行損失5.4億元的騙貸案件曝光;同一年,在權威『專家』的鑑定下,贗品漢代玉凳被拍出2.2億元天價。規範鑑定證書操作程序,讓鑑定證書承擔法律責任成為當務之急。
2日,記者獲悉,【湖南省藝術品市場管理暫行規定】(下簡稱為【規定】)已獲省政府同意,本月22日將正式施行。【規定】首次對湖南省藝術品交易進行條文式詳細約束管理,並提出將用法律形式打擊鑑定制假等行為。古玩不在其列。湖南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總經理湯厚松介紹,『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藝術品交易的地方規定』。 交易記錄保存10年以上 【規定】要求,藝術品交易的相關方要提供防偽登記證書、鑑定、評估文件,或者能夠證明藝術品真實性和合法性來源的其他文件,通過拍賣和網絡交易的藝術品,應在上市前經過防偽備案登記。『交易記錄以及相關資料應當保存10年以上,交易相關方要求在專業網站上公開的,應予以公開』。 【規定】提出,藝術品經營單位故意隱瞞藝術品銷售信息,給交易相關方造成損害的,將會被追究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鑑定應有3名以上專業人員 給點錢就能買個鑑定證書,這是早前經常被披露的藝術品交易黑幕。 在估價環節,【規定】作出要求:藝術品評估機構接受委託,對標的藝術品進行價值評估服務,應當有3名以上專業評估人員參加,依照規定的評估流程開展評估活動。評估結束後必須向委託人提供制式評估證書,並對評估結論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據新華社) 鏈接 收藏圈虛假鑑定亂象 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了解購買的是否是真品;另一方面,一些贗品只要經過所謂權威人士的鑑定『漂白』,就會披上真品的外衣。一些鑑定機構為了收取費用,一般都鼓勵開鑑定證書。既然是鑑定,就應該有真品鑑定證書和贗品鑑定證書,但事實上,市面上都是真品鑑定證書。 真偽難辨 藝術品鑑定、文物鑑定十分複雜。鑑定難一個重要方面在於目前很多專家都不是真正的專家,現實生活中,大量偽鑑定專家活躍在藝術品交易與鑑定市場。 鑑定行為無監管 國內藝術品鑑定市場處於『三無』狀態: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鑑定者無需對鑑定行為負責,也不承擔風險。 造假之風如何遏制? 國家可以出台規定,要求鑑定證書必須由機構認證,一旦存在虛假認證,可追究機構的法律責任。再如,鑑定證書必須有認證細節描述,形成法律追責的根據。 來源:長江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