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獲悉,內蒙古文物部門歷時8年,對流散在草原上蒙元時期的碑刻和金石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共收集整理到50餘通古文、碑刻和40餘件金石文物。
據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介紹,在元代,今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屬於中書省所管理的『腹裏』之地,著名的元上都以及一批路、府、州、縣設於此地,許多蒙古宗王、達官貴人的封地也設於此。這些地方的歷史、職官、人物、經濟、文化等原始資料,保存在當地元代的碑刻等金石資料上。元、明、清以後,這些元代碑刻大部分流散並湮沒在草原上。『人們對歷史上的蒙古草原,一般只有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的印象,殊不知這裏也有定居的民居,有佛殿、孔廟、關帝廟、基督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城鎮和宮室。』王大方稱,當前對蒙元時期內蒙古地區金石文物等遺存加以研究,對研究蒙元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考慮到這些珍貴的金石文物面臨着湮滅的危險,內蒙古文物部門聯合內蒙古大學、內蒙古社科院、內蒙古博物院,以及區外金石文物、諸民族文字研究界的同仁,在基層文物部門配合下組成課題組。從2005年起到近期,歷時8年多對內蒙古地區的蒙元時期古城內外的碑刻和金石文物進行拓印、拍照,並對這些文物進行了考證、校對、翻譯、注釋和研究。 8年來,課題組共收集到50餘通蒙元時期的畏兀兒字蒙古文、古敘利亞文、八思巴文、漢文碑刻、基志數據,以及40餘件金屬類(金、銀、銅)印璽、符牌、徽章、禮器、衡器、貨幣等圖文數據。與此同時,文物部門以【草原金石錄】(六卷本)的形式將這些成果提交中國文物出版社,被列入我國古籍搶救項目的重點出版計劃。(郝儒冰) 來源:北方新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