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藏家薛蠻子買下英法聯軍入侵時原版老照片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5-17 18:07|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884| 評論: 0|來自: 新浪文化

摘要:       當地時間5月14日,倫敦蘇富比的一場名為『旅行、地圖及自然歷史』的拍賣會上,兩組以中國為主題的原版老照片,引人矚目。最終,兩組照片被國內著名影像收藏者薛蠻子拍得。     兩組影像作 ...
 

    當地時間5月14日,倫敦蘇富比的一場名為『旅行、地圖及自然歷史』的拍賣會上,兩組以中國為主題的原版老照片,引人矚目。最終,兩組照片被國內著名影像收藏者薛蠻子拍得。

    兩組影像作品中,第185號拍品由著名攝影師菲力斯・比托(Felice Beato)於1860年拍攝,包括歷史上第一幅北京全景圖的原版。另一組202號拍品,是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1871年在汕頭、廈門和台灣拍攝的71張照片。最終,這兩組老照片,成交價分別為21.85萬英鎊(含買家佣金,約合人民幣210萬人民幣)和13.45萬英鎊(含買家佣金,約合人民幣126萬元),都高於估價。

    老照片: 最形象的歷史

    對攝影技術,他並不精通,『平時連拿手機自拍在微博上曬曬都不會』。但對於收藏影像,他有自己的偏好。按他的話說,老照片在記錄歷史、傳播歷史時『最直接、最形象、最容易普及』。

    這一次,薛蠻子拍下了18張菲利斯・比托照片。比托是世界上最早一批進入東亞進行拍攝的攝影師,也是最早的戰地記者之一。1860年,他首先抵達香港,然後跟隨着英法聯軍入侵的腳步,用相機記錄這場戰爭,記錄當時的中國。本次拍賣的18張影像中,就包括了大沽炮台、天津北塘、通州八里橋、北海、天壇、雍和宮正門、紫禁城和頤和園等。

    比托記錄了歷史,並將他沿途拍的照片出售給了那些參加了炮擊大沽、攻入北京、劫掠皇家園林的英法士兵。此次被拍賣的這18張照片,就來自當年參戰的英軍中尉愛德華・科特尼。科特尼買下照片後,用筆標註出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或人物姓名。

    18張影像中,一張在午門上拍攝的北京城全景尤為珍貴。這是世界上第一張北京全景圖,由6張圖片拼接而成。據攝影師、影像收藏顧問曾璜介紹,比托是連拍高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拼接而成的這張北京全景圖的原版,如今成為他技藝的最好佐證。此外,這組影像中的頤和園文昌君帝廟,在照片拍攝幾天後,就被英法聯軍燒毀,這張圖片也成為如今世上僅存的文昌君帝廟影像。

    『這樣的記錄值得全世界保存』

    對於這次拍賣,薛蠻子說,他並不希望把這樣的文化收藏政治化。在他看來,這是一組獨一無二的原版照片,是珍貴的歷史記錄,『這樣的記錄值得全世界來保存。』

    薛蠻子告訴記者,他收藏的老照片已經有上萬張,清末民初重大歷史事件的圖片幾乎都涵蓋,也包括很多中國各地的古城影像。在他看來,和書畫、瓷器或玉器等收藏不同,老照片收藏『不需要了不起的專業知識』,因為它『無法偽造,不存在真偽』,但需要發現的眼光。『在這些照片中,我看到的是對民族歷史的見證,是感動人心的東西。』

    記錄普通人生活留下最寶貴記憶

    攝影技術的發明,賦予人類記錄歷史,記錄生活的最直接工具。但薛蠻子覺得『中國人太注重整體,注重概念,卻忽略了個體』,因此對普通人生活的記錄十分貧乏。這種記錄在當時主要由外國人來完成了。

    19世紀的歐洲人,對遙遠的中國知之甚少。據拍賣行網站的介紹,戰地攝影師比托在回到倫敦後,隨即把照片賣給了圖片商,圖片商此後開始批量印製。但圖片商印製的照片與比托的原版照片相比,不僅質量差,而起缺失很多細節。據曾璜介紹,薛蠻子這次買到的算是國家博物館級的藏品,是『國寶』。因為它們是1860年,即拍攝當年在北京洗印的。目前市面上或博物館裡的其他類似的照片,都是1862年以後的。

    另外一組照片的拍攝者約翰・湯姆遜,是第一位紀實攝影家。據曾璜介紹,湯姆遜因為拍攝中國成名,也被稱為『攝影界的馬可・波羅』。他出版的圖冊【中國與中國人影響】成為外國人在19世紀了解中國最生動的資料。此次拍賣的71張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時的鼓浪嶼,看到早期的台灣民居和普通人的生活。

    薛蠻子自稱是國內影像藏品最多的人。相對那些動輒數百萬元一件的書畫拍賣品,薛蠻子覺得能用300多萬元買到這麼多原版的珍貴照片,這買賣很划算。

    薛蠻子最著名的身份是投資人。他覺得和投資相通,收藏老照片的關鍵是,要看得懂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更值得收藏。『中國人應該珍視自己的影像,哪怕是家族的照片。父親母親的舊照,或者兒時戴着紅領巾的照片,都是家庭最寶貴的回憶和遺產,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來源:新浪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