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鑑定家李彥君:創辦大學第一所文物鑑定專業學校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5-21 19:10| 發佈者: 開元之治| 查看: 2172|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報

摘要: 2008年,李彥君在北大資源文物學院課堂上,給學生講解漢代高仿古玉的辨別要點,手裏拿的是高仿漢代玉器。    王倩   人物名片    李彥君,資深文物鑑定家,現任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清華大學 ...
2008年,李彥君在北大資源文物學院課堂上,給學生講解漢代高仿古玉的辨別要點,手裏拿的是高仿漢代玉器。 
  王倩
  人物名片 
  李彥君,資深文物鑑定家,現任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文物保護學會理事、中國遼金史學會會員、東北歷史人物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文物學會及修復委員會會員、大連大學東北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北京皇城藝術館專家組專家、美國普萊斯頓大學研究生導師、西班牙拉斯大學特聘教授。
  他有太多頭銜,乍一聽,你會心生疑問:又是一個欺世盜名之徒吧?他是那麼年輕,你見他頻頻出現在鑒寶活動中、電視屏幕裏,戴着小眼鏡,侃侃而談,你又會想,不過紙上談兵的一介書生吧?
  但是只要你跟他對面一坐,談上一時半刻,便要嘲笑自己的武斷了。你會被他的旁徵博引征服,也會對他腳踏實地走出來的文物鑑定之路無話可說。
  談話間,一位收藏愛好者風塵僕僕而來,將新近得來的古玉一股腦兒擺在案上,請求鑑定。李彥君首先判斷玉料、器型的產地與年代,信手拈來相關文獻記載為證;然後一一指出雕琢痕跡是古代解玉砂打磨還是現代工具製造,一目了然;加上對玉質次生變化的分析,一件古玉的身世之謎便可破解了。
  李彥君的人生道路也是一個謎,隻身闖蕩京城文物界十餘年,在功成名就的當口兒急流勇退,投身寂寞的教育行業,為中國創辦了大學裏第一所文物鑑定專業學校。他是大都市中的文化守望者,也是田壟裏走出的實幹家。
  1
  徘徊鄉間的少年
  『小時候我是鄉間的另類。許多人認為我有病,用鄉下的眼光來看:這孩子可能神經出了問題。從上學起,我不用功讀書,不喜歡跟其他孩子一起瘋跑瘋玩。我總是一個人沉默地走街串戶,在田間地頭閒逛。看到破敗的院落,拆毀的房屋,兩隻腳就挪不動了,要愣愣地看上半天;或者在村頭田邊來回遊盪,尋見土裏翻出來的破瓷片、瓦片就兩眼放光。』不知道為什麼,李彥君從小便對古舊遺蹟感興趣,似乎是與生俱來對歷史的親近感,又或是這個少年懵懵懂懂感覺到時間的力量,試圖通過這些殘跡望見過去。
  李彥君出生在一個叫巴彥的地方,巴彥縣有悠久的文明,早在周秦年代即有少數民族在此游牧。這些文明痕跡濃縮在各個朝代的銅錢中。李彥君對歷史遺蹟的興趣很快集中在鄉間隨處可見的古舊銅錢上。他拿家裏的水果、蔬菜跟鄉親們換。那時廢品回收站收集的銅錢五元錢一斤,小李彥君偷偷拿出零花錢來買,甚至向母親提出拿過年買新衣服的錢去買銅錢。很快,他的銅錢收藏頗具規模,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他要收集中國歷代錢幣的歷史。母親的不解並未動搖這個少年的『雄心』,與心愛的古幣失之交臂更令他痛心。他至今還記得,村裏有一家人手中有一串古幣,共三十枚。主人要他三十元錢全部買下,不許挑選。通過自學的歷史知識,他認得其中一枚是遼代景福年間的錢幣,至今發現不過兩三枚,當時價值十萬元。待到他湊夠這筆『巨款』時,那枚古幣已不知去向。在那些成長的日子裏,李彥君共收集到古幣1800個品種,包括數枚未見史書記載的特殊版別。後來把這些寶貝捐贈給親自創辦的大連大學博物館。
  地處松花江北岸的巴彥縣農業發達,系全國商品糧、大豆出口基地縣。新中國成立後,李彥君出生的那個小村莊仍然保留着原始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農具的使用和製造。小時候,他喜歡蹲在鐵匠的火爐前呆看,看那些燒紅的鐵塊怎樣變成鐮刀、鋤頭、鐵犁等各種農具。迫於生計,他也親自編制魚簍、製作家具、農具。許多年後,當李彥君進入文物鑑定行業的時候,他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參與農具製作的生活經驗,帶給他與眾不同的視角。
  當我們流連在博物館,讚嘆文物的奢華精美的時候,不會想到,這些珍寶的誕生與簡陋的農具製作之間會有什麼聯繫。事實上,中國古代藝術品的身上都會看到農業文明的手工痕跡。世界考古領域有這樣一個共識:對少數民族落後社會的生活方式的研究,是通向研究古代社會的最佳有效途徑。
  在李彥君的工作室裏,他講起古代藝術品的手工痕跡,滔滔不絕。比如一件古玉香爐的鏤空處可見使用解玉砂的線鋸痕跡,線條粗細不勻、高低不平,這種打磨方式從新石器時代起,直到1955年後才被金剛砂取代。他又拿出一件銀制鴨型器,可以看到傳統鑄造方式留下的范線、燒造、焊接、鑲嵌痕跡,以及磕碰、脫落、磨損等次生變化。農具製作中的砍、鑿、削、燒、錘、砸等方式在玉器、金銀器、陶瓷等工藝品製作中同樣適用,這些方式留下的特殊痕跡特徵深深地烙在李彥君的腦海中,成為他日後鑑定文物的獨特參照。他稱之為工藝痕跡學的視角。
  農村生活經驗得來的知識,使李彥君在幾次重要考古發現中嶄露頭角。此時他已成為吉林大學文物與考古專業大學生。在蓮花水庫區細鱗河遺址考古中,他承擔整個工地的大部分陶器修復。1998年作為技術員參加黑龍江渤海國城門遺址發掘,負責整個工地的繪圖工作。1999年發現木蘭縣北山石頭河舊石器時代遺址。李彥君拿出出版物中他繪製的立體解剖圖,這是採用日本技術繪製的,可以清晰地看到石器、陶器的成型原理。這項無師自通的技能得益於少年時代的興趣。每收到一枚古幣,便在本子上畫出草圖,後來成了習慣,製作農具時,也先設計圖紙。
  對收藏的興趣,帶動了廣泛的閱讀。中學時便由古幣對古文字、古代科技史產生興趣,閱讀【說文解字】【天工開物】,訂閱【中國錢幣】【考古與文物】。大學時代,除了系統地學習中國考古、中國歷史專業知識,他自學了地質人類學、地質和古生物學。他感慨,在日本,【天工開物】是被列為大學必讀書目,我們在強調科技進步的同時,忽視了古代科技的教育。
  他很慶幸大學時代遇到了歷史學者陳國良老師,系統學習了文獻學知識。從那時起,他常讀十三經,探究其中的各種信息:【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詞典,『東方之美者有醫巫閭_琪出焉』,解釋了紅山玉可能的出處。【山海經】有關於夔龍的最早記載、關於最早人吃玉的記錄,講到玉的地方有二百處。一本【說文解字】他隨身攜帶了十年。
  2
  向寂寞轉身
  十年前,『身懷絕技』的李彥君隻身來到北京。很快,他便出現在央視及各省電視台鑒寶節目中,在央視尋寶和藝術品投資欄目中被其他專家稱為『小百科』,在華豫之門節目中被戲稱『專治疑難雜症』,承擔本來應該是老專家才能診斷的難題,比如古籍善本、古文字、古印章及民俗文物鑑定等。這些門類需要廣博的歷史知識與文博知識。
  某節目現場,幾個陶瓷專家面對一個唐代雙龍瓶舉棋不定,難斷真假。得益於工藝學知識的積累,李彥君很快看出瓶身是一個唐代鞏縣窯生產的白釉罐,兩側用現代化手法接上去兩條龍,因為雙龍與瓶身存在色差,結合處明顯有人工組裝的痕跡。
  央視藝術品投資欄目曾請他出面,鑑定一批從美國回流的古生物化石。美國私人收藏,習慣對古董進行塗層保護。知道這一常識,這層可疑的塗層便不是障礙,再細觀生物骨骼與岩石的融合情況,可以判斷化石非假。作假的化石是將生物骨骼與岩石粘貼在一起的。何況這批化石中有一種狼鰭魚已絕種上億年,難以造假。
  他還承擔一些北京市的司法鑑定。有一回,一批從中亞回流文物難住了文物局工作者,對一些專家來說,這些異域的陶器和琉璃聞所未聞,超出了他們的視野。這時,李彥君的『雜學』派上了用場,他運用自學的世界各國歷史和考古知識為這批文物做出鑑定和命名。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李彥君也因此很快成為文物圈裏的一個傳奇。但是,他在北京的生活毫無傳奇可言。用妻子的話說:『他的生活很無趣,在家時間不是看書就是寫書,沒有任何娛樂。』初來北京打拼便被人劈頭質問:你是專家嗎?寫過什麼專著?一氣之下,埋頭著書。十年間出版專著二十四部,發表文章八十餘篇,其中不少成果填補國內外學術空白。
  最有代表性的是正在編寫的一套【中國藝術品收藏詞典】叢書,目前包括:【玉器詞典】【銅器詞典】【木器詞典】【陶瓷詞典】【雜項詞典】【文物、科技文獻大辭典】六部。以【玉器詞典】為例,收錄了古今中外關於玉器的詞條1180餘條,插圖500餘幅,涉及古玉鑑定術語、工藝、紋飾、器型、文獻、人物及相關詞條。在我國,玉器的收藏鑑賞從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在【山海經】【尚書】【爾雅】【周禮】等古文獻中都有關於玉器的記載。但在大陸收藏研究中,由於沒有一部圖文並茂且嚴謹的學術詞典,使許多收藏研究者費力、茫然,民間收藏中衍生出許多新的名詞術語,有的為望文生義之詞,有的屬於臆造之詞,許多不科學、不規範的詞語相沿成習,扭曲了人們的認識。叢書撰寫依據古代科技文獻及近年中國考古學成果,參考港台學術專著,還把與文化有淵源關係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玉器相關詞條儘量收入,使其更適合當今收藏、研究的需要。
  就在收藏品市場迅速升溫,所謂專家『錢途』無限時,李彥君卻選擇淡出商業鑑定活動,向寂寞轉身。用他的話說,這是因為『一些文物專家讓我受到了太大的刺激,所謂專家的無知讓我震驚。』
  某知名專家斷言一套漢代十二生肖玉雕年代有誤,聲稱漢代時期還沒有十二生肖。翻開史書便可以看到,中國夏朝已有天干紀年,西周時已經存在二十四節氣之說了。又一專家將一件漢代漆器定為贗品,理由是漆器表層沒有龜裂。實際上,龜裂只產生於多層次的漆層上。常見於明清雕漆。漢代單層漆層只會產生開裂和脫皮現象。某文博界名人缺少古代科技史知識,買下一把所謂越王勾踐劍。按照製造者當時的製作工序,至少要分為四個部件鑄造,最後合鑄在一起,還要經過雕鑿打磨等繁複工序,大師手中這把『寶劍』分明是一次成型的當代工藝品。
  專家們的無知讓慕名而來的外省青年李彥君憂心忡忡。投身到北京這個文化大都市,陷入越深,越明白藝術品市場亂象背後的癥結:專家的鑑定乏力、電視節目娛樂化和專業知識的缺失、投資者的無知帶來的藝術品市場不健康發展,加之拍賣行的誤導和過分順從藝術品市場錯誤的消費潮流。藝術品市場缺少對文化內涵深刻文物的推介,根源是文物知識的缺失、教育的失職。痛定思痛,李彥君由台前走向幕後,開始了他艱辛寂寞的辦學之路。
  3
  文物專家辦大學
  2010年8月29日,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在首都博物館舉行了揭牌儀式,這是中國大學創建的第一所傳統文化學院。此時,李彥君培養的第一批文物鑑定專業本科生已經走上工作崗位。學院下設國內首家文化遺產專業和文物修復專業,前者主要培養文物鑑定技能。
  學院第一屆招生30人,院長李彥君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哈佛大學第一屆畢業生只有9名。』
  辦學之初的兩大重點是師資和課程設置。作為行內專家,李彥君籌集師資不會被各種頭銜迷惑,他提出的納賢原則是:不看地位、不慕權威,只認水平。
  他召集的師資隊伍分為兩部分:由考古與文物專業畢業人才和國有大學、研究機構相關文史專業專家學者作為主力教師隊伍;吸收一批具有豐富經驗被業內認可的古董商人負責實踐課教學。王田森是山東大學美術專業畢業生,在大鐘寺經營古董和書畫生意。李彥君見他對藝術品鑑賞能力較強,便聘請來主講玉器。北京古玩城的都福寬是李彥君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結識的,後來專門去他店裏參觀,見其店鋪中無一贗品,便知其鑑定能力,遂聘來任教。天雅古玩城的崔凱是業內公認陶瓷鑑定水平極高的古玩商,李彥君說服他來主講陶瓷。
  古董商們活動在藝術品市場現場,熟知行業現狀,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這正是傳統科班教育所欠缺的。培養古董商走上大學講台,李彥君無意中又在當今中國教育界開創了一個先例。
  建院之初設定的雙軌制教學模式沿用至今。『所謂雙軌,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的成長經歷讓我深切體會到,文物鑑定與修復不是坐而論道,也不是紙上談兵,都是需要實踐得來的技能,是腳踏實地的學問。我們的課程設置是:大學一年級理論基礎課居多,包括中國歷史基礎學科、文物專業理論學科,邊學理論邊實踐。隨着年級升高,理論課逐漸遞減,實踐課逐漸遞增。這一教學模式借鑑了日本京都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及我國清代景德鎮陶業學校的成功經驗。』
  他表示,我國大學以前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文史哲或國學方面,重理論而輕實踐,重宏觀闡述而輕微觀技藝,傳統文化學院以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傳承民族技藝為教學內容,以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就業為導向,努力開創一個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人才培育模式。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李彥君要求教師採用立體教學法:『老師帶着實物、圖片,運用投影儀來講課,讓每個學生都能近距離觀察、觸摸到實物,將實物的立體圖像、各種工藝痕跡微觀圖像儲存在記憶裏。我稱之為圖像記憶法。這些記憶將成為他們將來辨別文物的參照。』
  文化學院的實踐課是最大亮點。身為院長的李彥君每年都要安排豐富多彩的參觀實踐活動。常去的實踐基地有北京古玩城、各大拍賣公司、北京銅器廠、玉雕廠,還會深入造假基地探底。近有北京十裏河銷售的玉器仿古基地、十裏河家具仿古基地,遠到被稱為亞洲最大玉器加工集散地的南陽石佛鎮。談起馬上要啟程的景德鎮之行,李彥君滿臉興奮:『我們此行預計二十天,學生們有機會參觀景德鎮陶瓷學院、景德鎮官窯窯址博物館、景德鎮陶瓷研究所,不僅可以觀看眾多陶瓷標本,還有機會見識甚至參與陶瓷製作的全過程。聆聽當地仿古大師黃雲鵬的講解。』
  學生們的學習日誌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記錄:
  此次實訓活動將陸續輾轉西安、耀州、臨潼、鎮平、南陽、汝州、禹州、許昌、鄭州、鞏義、安陽、彭城、磁縣等縣市。在陝西省實訓期間,將前往西安古玩城、耀州窯博物館、耀州窯遺址、秦始皇兵馬俑、半坡遺址、陝西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在河南省實訓期間,將前往石佛寺玉器市場、南陽市博物館、汝瓷博物館、鈞窯窯址博物館、鞏義博物館、北宋皇陵、石窟寺、河南省博物院、鄭州古玩城、安陽殷墟博物院進行參觀、學習;在河北省實訓期間,將前往磁縣觀台鎮進行參觀、學習。
  寒假來臨了。2011年1月10日至2011年1月23日,傳統文化學院文物鑑定專業的李旭光、杜佰超、仲佳偉、王博文、閆蕭蕭、金子涵、王先鵬、王進輝、王影集、張雪共10名同學,在賈文熙老師的推薦下,來到了首都博物館技術部,開始進行為期14天的文物修復實踐與學習。
  2012年10月15日,宮文武老師與09級10名金石專業的學生,趕赴山東、江蘇等地區實訓。先後到了濰坊、臨淄、濟南及邳州等地區實訓,得到了當地古玩同行界老師們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山東地區重點實訓古青銅器的真偽區別,在邳州地區重點實訓古玉器的真偽區別,特別注重對高仿品的實訓與學習。
  在河南,我們還去了禹縣參觀鈞窯製作基地,生產瓷器的每一個步驟都一一的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們對瓷器的製作過程一目了然。在我們學生的追問下,這裏的工作人員也給透露了不少做舊的方法。
  投身教育八年,李彥君培養的學生已有二百多名走上工作崗位,令人欣慰的是,他們多數成為文博系統和拍賣行的業務骨幹,開始在藝術品市場第一線起到積極引導作用。
  目前李彥君正在開發第四代教學課件,督促主力教師完善教學方法,還在多方努力,期待有一天建立起自己的教學實驗基地,讓學生們親自體驗玉器、陶瓷等收藏藝術品的製造過程,或許可以請來各地仿古大師現場演示,讓將來從事古玩鑑定的年輕人不再無知,從而帶動藝術品市場良性發展。對於李彥君來說,這是一條寂寞而艱辛的長路。
  『有人說,我是個瘋子;也有人說,我是個傻子。儘管如此,我卻始終對自己的事業如痴如醉。我熱愛的事業需要有人繼承,有很多的人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播,我們需要給那些熱愛文化的青年們一個更系統更便捷的平台。我很看好民辦學校。在大學裏把這些非物質傳統文化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來源:北京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