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國家文物局:將用3年修復蘆山地震受損文物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5-21 18:12|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606| 評論: 0|來自: 黨建網

摘要:  5月5日至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帶領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相關技術單位和四川省文物局有關同志等組成的調查組,深入四川雅安蘆山、名山、雨城區、成都邛崍、蒲江、眉山洪雅、丹稜等『4 &# 8226;20』地震重災 ...
 5月5日至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帶領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相關技術單位和四川省文物局有關同志等組成的調查組,深入四川雅安蘆山、名山、雨城區、成都邛崍、蒲江、眉山洪雅、丹稜等『4•20』地震重災區,實地調查、了解災情,全面評估文物受損情況,慰問看望受災文博單位的幹部職工,研究震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5月14日,童明康就相關問題接受了專訪。

    問:蘆山『4•20』地震發生後,在短短數天時間內,文物系統對文物受災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匯總,統計數據數度更新。您此次帶領調查組深入災區,獲得的最新數據是什麼?

    答:目前,蘆山地震災區文物受損情況已全面調查完畢。據統計,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初步劃定的受災地區中,雅安、成都、涼山、樂山、甘孜、眉山6個市(州)的21個縣(市、區)共計266處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7處,文物點7處。另外,還造成349件(套)可移動文物受損,24家博物館、文管所等文物收藏單位的館舍及業務、展覽、安防消防、環境控制等設施設備受損。雅安市的蘆山縣(22處)、雨城區(37處)、寶興縣(37處),佔21個縣(市、區)受損不可移動文物總數的56%,受災集中,情況尤為嚴重。

    問: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地處同一條地震帶,大家會有一個擔心,兩次強震是否會給文物帶去雪上加霜的損失?

    答:雖然此次『4•20』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的部分受災區域相同,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已搶救保護的文物、博物館及文管所,在此次地震中普遍經受住了考驗,並未受到過多的影響。例如位於震中的龍門鄉青龍寺大殿和蘆山平襄樓、樊敏闕及石刻、滎經開善寺大殿、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漢源清溪文廟等文物保護單位均未發生大的險情。除少數出現局部損壞外,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可以說,經過強震的檢驗證明,汶川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沒有辜負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的期望。

    此次蘆山地震,所產生的強大破壞力雖然不及『5•12』地震,但依然有大量珍貴文物遭到破壞,地震現場的情景令人痛心,損失無法彌補。雅安是四川文化遺產較為集中的地區,歷史上為古代川藏商貿、文化交流的核心通道,也是紅軍北上抗戰的重要線路,留下的歷史遺存極為豐富。這些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文化信息,不僅具有突出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而且形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成為當地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通過文物這種重要的載體得以體現。

    問:面對強震造成的文物損失,我們有什麼應對舉措?

    答:震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主要分三個步驟:一是編制、上報【蘆山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修復規劃】;二是完成文物搶救保護維修方案、保護規劃的編制、論證和批覆等搶救保護的前期工作;三是啟動實施各項文物搶救保護工程。

    目前,我們指導四川省文物部門全力以赴、夜以繼日,抓緊開展【蘆山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修復規劃】編制工作,在此次災情調查中組織專家對其進行了初步論證,以指導蘆山震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科學開展。根據我們初步掌握的情況,該【規劃】項目擬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兩大部分。其中,不可移動文物涵蓋了266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工程,內容包括文物本體維修保護、安消防設施、展示利用建設項目、環境整治、保護規劃及方案編制、工程技術報告出版等;可移動文物包括受損文物修復、博物館和文管所的重建及維修加固,安消防設施設備,恢復展覽面積等。整個工程擬在3年內實施完畢。具體經費需求將根據國家的統一要求和相關標準,做進一步嚴格核算後公佈。

    目前國家減災委員會等有關部門正在制定蘆山『4•20』強烈地震災害評估報告和相關要求,待相關災情得到相關部門的確認、國家有關救助政策、標準出台,我們將及時組織四川省文物部門對相關規劃進行完善。

    在後續的震後文物保護工作中,我們將充分借鑑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經驗,在指導四川省文物部門做好搶險保護的同時,繼續弘揚和發揮抗震救災精神,組織國內實力最強、經驗最豐富的一批文物保護工程專家、一級資質單位,協助開展災情評估、方案制定、工程實施等工作,推動各項搶救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問:您剛剛提到,蘆山地震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擬在3年內實施完畢。而汶川地震5年過去了,大家關心的是,都江堰古建築群修復得怎樣了?藏羌民族文化遺存恢復得怎樣了?

    答: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幫助下,在四川省和全國文化遺產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汶川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已全部完成,地震受損的4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已得到全面的修復,已完成可移動文物修復2723件(套)和保護設施設備配置,完成重災區受損的2座博物館和71處文物業務用房以及附屬設施的加固、修繕、重建和配置。目前來看,工程總體質量良好,基本達到了震後文物保護的預定目標。

    問:震後的文物修復固然是必須的,但我們有沒有從災難中吸取教訓,為文物抗震做一些提前的介入?

    答:當然。我舉個例子:在此次蘆山地震後,由於吸取了『5•12』 汶川特大地震的經驗,國家文物局緊急撥付80萬元前期應急搶險資金,用於四川省『4•20』蘆山地震受損文物的前期應急搶險、棚護、支護、清理、遮蓋、消毒等,在第一時間內及時發現險情、採取應急支護措施,及時、有效地排除了文物險情,發揮了顯著作用。

    比如,在此次蘆山地震發生後,我們完成了觀音閣的搶險支護工程,採用輕型可逆材料對高頤墓闕進行了棚戶遮擋,都收到了控制險情發展、避免日曬、雨淋等次生災害的良好效果。

    結合汶川、玉樹和蘆山等震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經驗,我們已在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抗震、搶救、修複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原則和方法。

    問:都有哪些原則和方法?

    答:先說說不可移動文物。

    第一,我們要遵循結構搶險優先原則。震後及時開展支護、搶險對於在第一時間搶救保護受損文物,有效避免文物二次破壞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災情分類型評估,應採取相應措施:對結構穩定性存在明顯問題的,應及時採取必要的支護措施,防止餘震等次生災害對文物建築造成進一步損害;對結構穩定但存在滲漏等問題的,及時採用臨時遮護措施,防止雨水對建築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其餘的按輕重緩急、酌情展開保護措施。

    第二,遵循原址保護優先原則。受震災損毀的文化遺產,在無地質災害問題的前提下,一律堅持原址保護,充分保護其歷史文化信息,同時注重地質災害的防治。如,我們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後,對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古建築群就採取了原址保護的措施,在排除原有地址災害的基礎上,完整恢復和保護了其原有歷史信息,受到廣泛好評。

    因明顯地質災害或自然災害造成嚴重損毀的文物建築,可考慮按照文物保護要求實施遷址保護。

    第三,遵循傳統方式優先原則。災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中,凡是能以傳統方式達到修繕要求的,應儘量運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傳統方式不能解決,在充分論證並符合【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要求的情況下,謹慎採用現代材料和現代技術。

    對於地震災區,在採用傳統方式修繕時,我們在組織村民自救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傳統工藝的傳承。如汶川地震後對桃坪羌寨的修繕,就是組織經過培訓的當地工匠在專業資質單位的管理下積極參與,為當地民族工匠帶去了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使藏羌民族文化遺產得到更有效、可持續的保護和傳承。

    第四,遵循防震減災優先原則。對於受損嚴重的文化遺產,首先應對其所在位置的地質條件進行安全評估,採取必要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優先考慮能夠提升文化遺產抗震性能的保護技術,特別是傳統方式的抗震技術應予重點提煉和運用;現代方式的抗震技術可在不影響遺產價值的前提下謹慎運用,避免對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形成潛在的破壞。

    第五,遵循現場清理區分原則。對受損文化遺產的現場,特別是堆積了文物建築坍塌構件與材料的現場,要進行詳細的測繪、拍照記錄後區分清理:凡是可再利用的舊石材、舊木料等構件應儘可能再利用;凡是不能再利用、但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構件應予以保存,用於展陳;其餘坍塌的殘破物質經嚴格鑑別後再作處理。

    第六,遵循動態監測原則。對保護性加固時有可能發生變形、開裂和損壞的部位,設置監測點,安排專人進行監測和記錄。通過動態監測,準確掌握在施工階段和施工完成後地震遺存的變形變化情況,確保地震遺存和施工人員在施工階段的安全,評價地震遺存加固的效果。

    此外,還有最小干預原則,儘量減少對文物造成不利影響;真實性原則,儘量減少對文物建築風貌的影響;可逆原則和可識別原則,新增措施與地震遺存本體是有明確界限的兩個系統,可以方便地修改和撤除等。

    問:可移動文物方面的抗震經驗呢?

    答:可移動文物主要包括博物館陳列文物和庫房文物。震害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文物自身破壞,展陳在台座上的文物因為移動、搖晃等導致掉落、碰撞破壞,或經受不住環境振動的作用產生開裂破壞;二是台座破壞,台座的傾倒和破壞造成其上文物的破壞;三是存放文物的博物館破壞,博物館建築物、牆體的倒坍、內部構件墜落而砸壞文物,使文物的損壞加劇。

    針對可移動文物的震害表現,我們有相應的防震舉措。

    首先,要考慮博物館建築的整體防震性能。採取減、隔震措施的博物館能夠減少地震作用下結構整體的地震響應,從而減輕結構內部的文物震害,並且避免了由於博物館倒塌引起的巨大損失。目前,我國部分博物館在新建和改造過程中已考慮採用減震技術,如山西博物館在主館2-4層安裝了液體粘滯阻尼器,以提高主體建築結構的抗震能力;汕頭博物館新館工程採用了137塊夾層橡膠墊,為防止潮水侵蝕,橡膠墊不置於基礎下,而設置於第2層梁底。

    隔震陳列台座是減輕文物震害的另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台座內的隔震設備來減輕或避免文物的震害,不僅有效地保護了文物,而且不影響文物的展覽和存取。雖然相關裝置的研發在國內尚處初步階段,但與之密切相關的振動控制技術不斷成熟及設備隔震台座的不斷應用,使得適用於陳列文物隔震台座的研製和推廣成為進一步可能。比如,上海博物館玉器館在改造完工後,對一些重要展品特別裝置了避震裝備。

    傳統防震措施則是我國博物館陳列文物目前採用的主要防震手段。對庫房內可移動文物,採用專用密集櫃、文物囊匣等裝具,有效的避免可移動文物從開放式櫃架上跌落和相互碰撞,可大大提高文物的抗震能力。展廳內可移動文物可採用專門防震措施的展櫃可有效隔震;採取方法將文物本體固定,如用魚線固定,用輔助支架固定等;降低展品的重心,如在中空的器物中放置沙子等,使其重心降低,儘量減小搖擺幅度;燈具、玻璃、輔助展品等裝置妥善安裝,避免掉落損傷文物。

    問:我理解,您所介紹的關於文物抗震、搶救、修復的原則和方法,是基於經驗而形成的一種理念及技術應對。但所有這些,離不開機制,離不開人。

    答:沒錯,文物抗震其實是一個立體工程。如何使這一工程良好運轉,我們的思路是: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應急反應機制和預案。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應急反應機制和預案,明確災害發生時,各級文化遺產管理機構的責任、處置程序、應急措施等,確保有關部門臨危不亂,做好災後第一時間的搶險救助工作。

    二是要建立詳實的文化遺產檔案庫。我們長期以來針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展了文物建檔工作。這項工作還將繼續做下去,並不斷完善,通過建立詳細的檔案資料,為災情統計、搶救保護工程等的迅速實施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有效的監測、評估系統。要利用各種傳統和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有效的監測、評估系統,對文物本體和環境進行監測,通過數據分析,合理評估文化遺產遭受不同災害影響的危險性程度,科學制定保護措施,確定防災減災的重點、方法和標準。

    四是建立完備的文物保護機構和人才隊伍。要結合平時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和震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的實施,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建設,提高地方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抓好當地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提高當地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從根本上提高保護工作上的自救能力。從數次地震來看,這不僅有助於震後特別是地震初期交通、通訊斷絕的情況下,及時統計、匯總災情等,而且在震後的文物保護工程方案、規劃編制,工程組織實施等中,都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江勝信)


來源:黨建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