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民間文物保護志願者@彭保紅髮微博說:鄭州最後一個四合院也要拆遷。
@鄭好:這個四合院和想像中的四合院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裏面有的牆都是新牆。這樣的院子實在沒有文物價值,鄭州人也不會來這樣的地方遊玩…… 鄭州晚報記者 張翼飛 文/圖 記者追訪 郭家大院如今依然有後人居住 這個四合院叫郭家大院,早在2007年,鄭州晚報【鄭州故事】周刊就曾經記錄過這座位於紫荊山路與書院街交叉口的『鄭州最後一個四合院』的故事。 昨日下午3點,鄭州晚報記者來到書院街112號――郭家大院院落前。不光是它,它周邊的一些樓房和臨街建築也都畫上了紅色箭頭。 路口的牆壁上,貼着【關於鄭州市軌道2號線東大街站工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公告】。 66歲的郭天育是郭家大院現在的主人,他和59歲的弟弟郭振玉及一些親屬還都住在這裏。 『經常有外國人來參觀。』郭天育說,他們的祖先是唐朝赫赫有名的郭子儀,而這所房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先祖買下的這處宅院,原來是個廟宇,外人都稱之為『廟道郭家』。 民國年間,房子經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 郭天育說:『這些老房子是有歷史價值的,一旦拆掉,就無法復原了!』 在法律上並不是文物 鄭州晚報記者看到,這座四合院早已『傷痕累累』,東面和南面幾間是青磚牆體,北面兩間的牆體是紅磚,為後來新接。房子的門窗已經破敗不堪;牆體被雨水侵蝕得凸凹不平,露出已經粉狀的青磚…… 雖然說是管城區的文物保護單位,但記者沒有看到政府認證的文書。 2003年,市政府曾下令保護郭家大院,將院落納進『書院幽荷』小遊園的一部分,改造周邊環境,卻一直未及時修復宅院。當時文物局一位負責人說,主要是大院的最後歸屬安置問題沒有得到最終解決。由於它們在法律上並不是文物,只是受保護的風貌性建築,一直都沒有專門的修繕資金和保護措施。房屋主人如果當成普通房子翻修,很容易改變其性質、功能,造成結構性破壞。 進行遷移 異地保護 傍晚時分,管城區多部門經過磋商,通過區宣傳部,給【鄭州晚報】發了回覆意見: 書院街112號院是我區保存較好的近現代民居,目前與鄭州市重點項目軌道交通2號線疏散用地規劃相衝突。軌道交通2號線是民生工程,按照既利於城市建設又利於文物保護的『兩利』方針,我們要求施工單位拿出方案,進行遷移,異地保護。 通過記者進一步採訪,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會在管城區範圍內異地復建的『郭家大院』,只是被文物部門認定的6間民國古建,而郭家大院目前的房子有14間,其中不乏後來加蓋和改造過的。 來源:鄭州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