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中天新作【斯文】由北京理想國策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書中易中天圍繞『文人』一詞的誕生,展開議論。他認為,把作家、學者、媒體人、知識分子等等,都簡稱或統稱為『文人』,實在很扯淡,也很糊塗。他指出,文人從來就不是『榮譽稱號』,文人作為『類型』,有特定的含義,並不等於『文字工作者』或『文化工作者』。
『文人』俗稱『筆桿子』 什麼是『文人』?在易中天看來,文人是士人的變體,但其中不包括藝人。藝人在古代,多由『賤人』充任。社會地位與士人不可同日而語。士在春秋戰國,是最低一等的貴族。他們沒有封建領地,但有學問本事,或一技之長。其中,有文化的是『文士』,有武藝的是『武士』。這是最早的分野。但這是『分工』,不是『分類』。文士和武士,都要靠自己的本事找飯吃。這就跟後來所謂『知識分子』一樣,也是『毛』,必須依附在一張『皮』上。不過那時皮很多,毛也值錢。 但從秦漢開始,士就不自由了。因為這時,『皮』只剩下一張,就是皇帝,或皇權。出路也基本上只有一條,就是『讀書做官』,由士而大夫,所以叫『士大夫』。然而皇帝或皇家,不但要有人幫忙,還要有人幫腔、幫閒,甚至幫凶。歌功頌德是幫腔,吟風弄月是幫閒,羅織罪名,上綱上線則是幫凶。幫腔和幫閒成了『文人』的『本職工作』。於是所謂俗稱『筆桿子』的『文人』,便應運而生。 詩人『我要寫』文人『要我寫』 易中天在書中進一步分析,作為幫腔和幫閒的『文人』也有等級或品級。高級的舞文弄墨,中級的插科打諢,低級的溜須拍馬。但無論哪種,都是『御用』,御用也分『在崗』和『待崗』之別。為了實現『上書房行走』的目的,文人的面孔也多樣化,如『文丑』、『文痞』、『文賊』、『文匪』,甚至『斯文掃地,潑婦罵街』。因此,秦漢以後士人就分化了,產生出各種類型。其中,學人和詩人是『正變』,文人是『異變』,哲人是『異數』。 『弄清了什麼是詩人,也就明白了什麼是文人。』與詩人相比,易中天認為,詩人是『我要寫』,文人是『要我寫』。在易中天眼裏,『真正的詩人,一定有真情感,也一定有真才華。這種才華,往往是天賦;他們的情感,則發自內心。文人呢?才也是有的,情就靠不住了。』他甚至調侃:『文人就像「應召女郎」,必須「召之即來,來之能幹」。』至於情感是否真實,『那就講不得了』。 士人陽剛,文人陰柔 談到文人的氣質,易中天認為,士人的氣質總體上是陽剛,文人總體上則是陰柔。他舉例,魯迅是士人;胡適是學人;蕭軍是士人;郭沫若是詩人兼學人兼文人。所以魯迅最喜歡蕭軍,跟胡適和郭沫若就不大搞得來。他說文人之氣是酸氣。酸是文人特有的味道,為何?因為獻媚邀寵,爭風吃醋,患得患失。文人最想的是名揚天下,最怕的是失寵落單。士人有擔當,文人是擔待,擔當是對天下,擔待則是對領導的,擔當是自覺的,擔待則是無奈的。 為何如此推崇士人,貶低文人?易中天認為,是因為士人有堅守。而文人則只有姿態,沒有立場;只講表情,不講實情。他感到有趣的是,『不少自命清高的,攝像機前一站,就自動變成文人。文人傳統就像某種氣息,瀰漫於空間,滲透於骨血,其中奧秘值得深思』。 揚子晚報記者 蔡 震 來源:揚子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