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梁啓超指出:『中國史家之謬,未有過於言正統者也』〔1 〕後,述中國傳統史學者,皆以為正統不足論。其實,作為傳統史學中的一種深層的歷史觀念,正統觀一直影響着史家的史學思想以及史著的內容與形式,決非不足論之事。本文對傳統史學中具有典型性的歐陽修的正統觀做一探討,以期加深對歐陽修史學思想的理解,同時也期望通過這一探討,加深對傳統史學中一些問題的理解。
(一) 梁啓超說:『正統之辨,P於晉而盛於宋』,〔2〕所言極是,宋代史學領域論正統成為一時風尚,很多學者都對正統問題進行了闡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中尤以歐陽修的正統論影響最深。從史學思想的角度看,歐陽修第一次從理論上對前代正統問題進行了批判總結,從新的角度,開闢了正統理論的新天地,並使之由政治神話變成了史學問題,創導了將正統融入史學的先河,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歷史價值標準,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歐陽修的正統觀是以北宋『【春秋】學』尊王大一統觀念作為理論依據的,從這一觀念出發,歐陽修批判了討論正統問題時出現的『昧者之論』與『自私之論』。 所謂『昧者之論』,是指用五德終始作為理論基礎的帶有神秘主義和天命觀的正統論。這種理論自秦漢以後成為人們解說王朝更迭、歷史變遷的重要理論依據,一直到北宋年間,這種觀點仍相當流行。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宋太祖建隆二年,朝廷便認定『國家受周@①,周木德,木生火,當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太宗雍熙元年四月,有人上書言『當越五代而上承唐統為金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九月,張君房上疏亦云『唐土德,五運相承,國家當承唐室正統,用金德王』;天禧四年五月,謝絳又上言以宋宜用土德。諸人所議雖異,但都不出五運之說。這種觀念在史學領域裏表現也很明顯。宋真宗時修『冊府元龜』,其中的正統思想就是以五運之說立論的,它說:『昔洛出書九章,聖人則之,以為世大法,其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帝王之起,必承其王氣。』〔3〕用『歷數』、『征應』、『行次』、『天統』等概念解釋歷代王朝的更迭,完全脫離了歷史實際,認為『創業受命之主,必推本乎歷數,參考乎征應,稽其行次,上承天統』。〔4 〕【冊府元龜】用這種神秘迷信的正統觀念來總結歷史上的治亂興衰,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歐陽修的至交、並曾參與【新五代史】編撰的尹洙,也根據五德學說,提出『天地有常位,運歷有常數,社稷有常主,民人有常奉』,〔5〕認為歷史的發展、 王朝的更迭是遵循『常數』的,並由此構成了有『主』有『奉』的社會等級秩序。張方平也從五運的角度解釋歷史的發展,他說:『夫帝王之作也,必膺受圖,改正易號,定製度於大一統,推歷數以敘五運,所以應天休命與民。』〔6〕由此可見, 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史學領域,北宋中前期一大批士大夫都是信奉五運終始的正統理論的。對此,歐陽修進行了無情批判,『謂帝王之興必乘五運者,謬妄之說也。』〔7〕以五德學說作為理論依據的正統論者,均『溺於非聖之學』。〔8〕秦在中國歷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人們既不據其功業,也不據其道德,只依據三統五運就把它黜為閏位,漢朝本是『以至公大義而起』,五運論者不究其道德功業,只是認為『以火德當天統』,甚而至於『引蛇龍之妖以為左驗』,在歐陽修看來,這些都是『昧者之言』,〔9 〕是不足以說明王朝治亂興衰、歷史發展變化的。歐陽修在此批判了神學迷信的正統觀,破除了作為王朝更迭之政治神話的基礎,不能不說是正統論在史學上的一大進步。此後討論正統,已很少有人再用五運之說立論。 所謂『自私之論』,指史家在作史時為本朝爭正統,偏私本朝。如撰寫南北朝史,『私東晉者,曰隋得陳,然後天下一,則推其統曰:晉宋齊梁陳隋。私後魏者,曰統必有所授,則正其統曰:唐授之隋,隋受之後周,後周授之後魏』,更為嚴重的是,『為南史者詆北曰「虜」,為北史者詆南曰「夷」』。〔10〕歐陽修認為這些都是『挾自私之心而溺於非聖之學』。〔11〕對於這種在做史時不顧事實,任意樹立正統,而無是非予奪之標準的做法,歐陽修十分鄙棄。 (二) 通過對歷史上及現實中正統問題的反思批判,歐陽修提出了自己系統的正統理論。他從北宋『【春秋】學』尊王大一統角度提出對正統的理解,『臣愚因以謂正統,王者所以一民而臨天下』,〔12〕『【傳】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統。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13〕根據『居正』與『一統』,歐陽修指出歷史上的正統王朝有三類:第一類是『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堯、舜、夏、商、周、秦、漢、唐屬此類;第二類是『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於一』,東周屬此類;第三類是『雖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於一』,西晉、隋屬此類。〔14〕在這裏,歐陽修提出了『正』與『一』兩個歷史價值標準,所謂『正』,是指道德而言,也即封建的禮分:所謂『一』,是指功業而言,也即王朝的業績。歐陽修反對純粹用道德因素區分歷史的做法,把現實功業放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提出在論述王朝地位時要『較其德與跡』,〔15〕也即確立道德、功業並重的歷史評價標準。在他看來,三代相傳,『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沒什麼可說的。但『自秦以來,興者以力』,這就需要認真考慮王朝的功業了,『直較其跡之逆順,功之成敗』。〔16〕在這裏,歐陽修不囿於對歷史作道德善惡兩極判斷的成見,能從王朝統治的實際情況出發,反對脫離歷史事實的空虛的道德標準,將封建的倫理道德與部分的歷史事實融合起來,為傳統的價值觀念注入了功業因素,並使正統問題直接與歷史問題相聯繫,這不能不說是歐陽修史學思想的巨大進步。 在區分了正統的三種類型,提出了從道德、功業兩個方面評價王朝地位的同時,歐陽修又提出了『絕統』的概念。他認為前人所謂正統相承不絕的認識是錯誤的,它給人們解說分裂時期的歷史造成了困難,也引起了許多無謂的爭端。有鑑於此,歐陽修考察了歷史的治亂分合、盛衰升降,認為正統有續有絕,他指出:『故正統之序,上自堯舜,歷夏、商、周、秦、漢而絕,晉得之而又絕,隋唐得之而又絕。自堯舜以來,三絕而復續,惟有絕而復續,然後是非公、予奪正,而正統明矣。』〔17〕歐陽修正統『三續三絕』的見解,較好地說明了統一王朝的歷史與分裂割據時期的歷史,以及統一與分裂的轉化。這種說明可以避免對歷史進行過分的曲解,是有其認識價值的。基於這種思想,歐陽修反對在史書紀年問題上靠編排年號示正統所歸的做法,指出:『夫居今而知古,書今世以信乎後世者,史也。天下有統則為有統書之,天下無統則為無統書之,然後史可法也。』〔18〕這種直書史事,不完全囿於正統的歷史編撰原則,在宋代理學盛行的學術氛圍中,確屬難能可貴。 歐陽修在運用自己的正統理論對歷史發展進行具體論述時,有不少思想上的閃光點,這集中表現在他對秦、魏、五代歷史地位的評價上。 來源:光明網理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