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孔子行政倫理思想體系的特點分析(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6-20 10:18|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1996|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

摘要: 四、行政倫理規範上突出『情感』性    從現代行政倫理學的角度講,行政倫理的規範作用,是由外在的道德評價作用於行政人員內在的道德情感來實現的。孔子行政倫理思想中也有強調道德規範和自然情感統一的一面, ...
四、行政倫理規範上突出『情感』性 
  從現代行政倫理學的角度講,行政倫理的規範作用,是由外在的道德評價作用於行政人員內在的道德情感來實現的。孔子行政倫理思想中也有強調道德規範和自然情感統一的一面,它突出道德規範的『情感』性,而且『凸』到了親情大於一切。如【陽貨】篇中談到『三年之喪』時說:『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認為『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故『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這樣一來把對君子『三年之喪』的倫理規範看成是『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情感的外化,視為『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的親子之情的自然表達。這種孝敬的精神固然可敬,但這種『家事』重於『政事』、『孝』重於『忠』的價值取向,浪費為政者的為政時間姑且不說,造成荒廢政事的損失則不可估量。在論述孝順父母和忠於君王的關係時,他指出:『孝慈,則忠。』為政『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子罕、『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這樣就把行政人員的家庭倫理規範政治化了。像『父母在,不遠遊』,為了盡孝,為政者到遠處為政任職也是有損『孝』道的,這樣就把人束縛在固定的區域和人群中,限制了其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在論證道德與情感的關係時,孔子輸人了一個『直』的觀念,來溝通二者的關係。【子路】曾載:孔子對『子證父攘羊』的事例大為不滿。日:『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裏的『直』相當於『孝』,是一種道德品質,又是一種自然情感,是父子親情相融的情感。這種盲目的『孝』為孔子所贊同,,其道德評價標準是『親親為大』、『孝,仁之本也!』屬於典型的『情』大於『法』的範例,父子相隱,是維護社會法制秩序和維護家庭人倫關係不可調和的價值衝突,即我們所說的情與法的衝突。孔子認為子為父隱是『孝』,主張為了維護人倫關係而可犧牲法制秩序。這一特點直接影響後來孟子稱道舜為包庇犯罪的父親而放棄帝位,背着其父逃到海邊隱居起來的事例,也初步奠定了後世『父為子綱』倫理基礎,也影響到當今某些行政人員在行政過程中感情用事,親情至上,以致踐踏社會公正,褻瀆法制的嚴肅性。這種情感化的道德規範與現代社會的民主法制是格格不入的,社會主義道德倡導的是國家、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國法』重於『家規』。當然孔子的『孝』也有一定的分寸,並非對父母盲目的『唯命是從』,他還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l2裏仁。可見孔子認為盡孝是絕對的、無條件,高於忠君,臣對君只要以道盡忠,不聽規勸還可辭職,對父母的孝則是無選擇的。這一特點也初步奠定了後世『百行孝為先』的倫理基礎。 
  五、行政倫理體系中盡顯人文性 
  孔子行政倫理思想繼承了周文化『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禮記・表記】)的傳統,表現出了對人生哲學的濃厚興趣和刻意追求。從『為政以德』,為政『仁人』等行政倫理觀,經行政人格的培養和錘鍊、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的從政宗旨,再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的從政理想狀態,無不體現出是對人世的思考、對人文的關懷。其行政倫理學說歸根結底是重視民生疾苦,期待為政者實施德政仁治,強調人際倫常,提倡社會和諧,追求天下安定。可以說一部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講的是『人道』、是人和人事活動,討論的是現實生活中人的道德問題,探究的是怎樣成就人等問題,強調的是『仁人』、『安人』、『濟人』、『知人』、『立人』、『達人』、『舉賢人』等現實主義原則,體現的是對民本的關懷、對人的肯定、對人事活動的重視、對人生價值的弘揚。就連對待他敬畏的鬼神也是從人道的現實出發的,他曾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也可見他清醒理智地把自己的倫理學說與宗教劃清了界限,淡化了宗教意識,為建立人的價值觀念開闢了先河。在這一點上,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高度稱讚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認為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人具備了完備的道德,他本人也很崇拜孔子,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以德報怨』是超過西方基督教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對於神,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同樣是着眼於『祭神』的現實功效。從中可見,講求現實的孔子對鬼神之事表現出的是一種空前豁達的態度:鬼神說它存在就存在吧!反正它對行政道德的推行有益無害。倫理和宗教有其共同點,它們都旨在推行一種社會道德。所不同的是,在進行道德說教時,宗教所藉助的是外部的『神靈的力量』,而倫理則訴諸與社會現實的規範和人內在的自覺。以此來分析孔子的行政倫理體系,不難發現孔子十分強調『禮』的規範和『仁』的內在自覺對為政者的效應,即要求為政者堅信『人能弘道』、『吾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進而做到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從而否定了『福善禍淫』的宗教效應:『子日: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進。當子路問『死』時,子日:『未知生,焉知死』先進,也說明關注的不是宗教的生死輪迴,而是現實人生。由此可見孔子行政倫理思想是人文的而非宗教的。在這點上黑格爾也認為:『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的智者,』孔子的行政倫理思想中的一系列『重民』、『安民』、『寬民』、『教民』、『惠民』、『富民』等民本觀點也充分體現了其人文性這一特點。 
  綜上所述,孔子行政倫理思想的以上特點,開創了儒家傳統行政倫理思想的先河,對後世的行政倫理思想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難怪北宋宰相趙普宣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夏曾佑先生也說:『孔子的一身,直為中國政教一身,中國的歷史,即孔子一人的歷史。』確實,孔子文化博大精深,其精華部分還待進一步發揚光大。
來源:光明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