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來,在我國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熱。特別是對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學)的研究相當熱鬧,而且主要是講弘揚,很少講批判,有的甚至認為只有中國文化、儒家文化能『拯救世界』,還有的認為『西方不亮,東方亮,21世紀將是儒家文化的世紀』等。又有人認為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而文化傳統中積澱下來的則是精華,或主要是精華。具有生命力的東西才能積累下來,並不斷發展。筆者對此不敢苟同,曾反覆進行過思考,有些不同的意見。 一 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確有不同。無論從理論上或從事實上看,傳統文化要廣泛得多。在長期的君主專制社會中,無論是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學術、教育、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典章制度、文物寶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等,都可以說是傳統文化,其中確實是精華與糟粕雜陳。而傳統文化中積累積澱下來的傳統,固然有好的,但不好的或糟粕則更多些。特別是君主專制制度愈益嚴厲和專制主義的慣性,一直到後來還看到它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最為活躍。那正是社會大動盪的時候,舊的貴族勢力衰弱,新的地方勢力興起。手工業、商業也有所發展。周天子雖仍然是『天下共主』,但諸侯國日益強大,逐鹿中原,爭霸稱雄,征戰不已。知識分子受到很大重視,『重士』、『徵士』、『養士』成為一種風氣,思想相當活躍。他們對社會的各種問題以及自然界進行了新的觀察探討,出現『處士橫議』、『百家爭鳴』的盛況,形成儒、墨、道、法、陰陽、名辯、縱橫、兵、農、雜家及史家等各種學派,互相爭論詰難,又互相吸收補充,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以後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演變,在許多方面是這些思想家所闡述的思想學說(加上從印度傳來的佛學)的發揮,如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漢學或實學等,對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哲學宗教、學術理論等都有所發揮或發展。但也可以看到,這種發展越到後來也越為緩慢,乃至成為八股教條而僵化,科舉考試只能在經書中尋章摘句作文章,特別是尊卑貴賤、君道臣節、專制主義尤為嚴重。 中國君主專制的歷史很長。遠在商代,君主就自稱『餘一人』,以示其獨尊無二,其行政治民叫做『牧民』,周代君主稱為『天子』,即天之子,『奉天承運』,管治兆民。春秋戰國時,法家主張君主專制獨裁和中央集權。如管仲說:『君主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者,君主之所獨操也。』生殺予奪,貧富貴賤,皆操於君主之手,正是君主專制的體現。韓非則認為:『萬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共患也。』又說:『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治天下而征諸侯,以其威勢也』。『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生殺之制也;勢者,勝眾之資也。』掌握了生殺予奪之權勢,就可以穩固專制獨裁。他還提倡中央集權,認為最理想的統治形式,就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這種中央集權的專制政治有深遠的影響。 在傳統的治國之道中,儒家主張仁政德治禮教,被稱為『王道』。法家強調『不貴義而貴法』,『一斷於法』、『以法為本』、『以法為教』,被稱為『霸道』。其實兩者並不是截然對立,而是相通互補的。孔子在【論語】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當然是肯定德政禮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稱讚子產的『寬猛相濟』。子產是鄭國大臣,曾鑄刑書,是法家。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子產病危,曾對其子說:『我死,子必為政。』告訴他為政當以『寬猛相濟』。孔子得知後稱讚說:『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所謂『猛』,即是嚴刑酷法,不惜民殘的。『寬猛相濟』,亦可謂德法互補、禮刑結合。這種傳統的影響也很大,以後儒法結合即源於此。 秦始皇依據法家學說,厲行法制,富國強兵,削除六國,建立起中央專制集權的統一大帝國,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採取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頒佈嚴厲的刑法,建立起絕對皇權。他認為自己功蓋華夏,超過歷代君王,故不稱王,而謙稱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稱自己是這個大帝國的皇帝,自稱曰『朕』,朕即國家,並制定一套尊君和統御全國臣民的機構和制度。西漢初年,鑑於秦法繁苛,以致很快滅亡的教訓,曾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養生息』,但仍堅持了秦朝的法制原則。漢宣帝就曾對其太子(後為漢元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以後各代的儒法互補、儒法結合、外儒內法等,實際上都是『寬猛相濟』,『霸王道雜之』,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基本傳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