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法自然、道御意識--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 2500多年來,基於老子道學對諸子百家及現當代思想文化界影響的客觀事實,堅持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原則,我們有理由認為老子道學理論是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這應該說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思想方法。理論中的理論是哲學,哲學中的哲學是道學--中華大道科學、人類大道科學。 (一)那麼,什麼是老子之"道" "道",它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體和內在生命力;它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發生、發展、消亡、轉化的根本規律;它是人類認識宇宙、萬物、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方法;它是人生修煉身心的方法、途徑和境界;它是人類行為的規範等。老子的道,有多種含意,須活看,不可偏執一面。 "道"的基本特點可歸納如下: 1、"道"是物的自然法則。它排斥一切神或"天志"。 2、"道"永遠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質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 3、"道"是萬物的本質,它通過它自己的屬性(德)而顯現。沒有萬物,"道"就不存在。 4、作為本質來說,"道"是世界的物質基礎"氣"及其變化的自然法則的統一。 5、"道"是物質世界中不可破滅的必然性,萬物都從屬於"道"的法則。"道"摧毀一切在它道上的障礙。 6、"道"的基本法則是:萬物與一切現象,處於經常的運動與變化中,在變化的過程中,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轉化為自身的對立物。 7、萬物與一切現象,都處於相互聯繫的狀態中,這種聯繫通過統一的"道"而完成。 8、"道"是視之不見,摶之不得的。它是我們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邏輯思維中,它是可以認識的。 (二)那麼,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指人類適應自然的方式,是人類適應自然的生產、生存、生活的方式,是以道法自然、道御意識(道統思想)為核心的人類適應自然的生產、生存、生活方式。這就是魅力無限、活力四射、充滿勃勃生機,使中華文化傳統綿綿不絕,必將對全人類做出貢獻的面向21世紀的偉大的中華文化。 為什麼?!因為人類是自然的產物,文化是人類的創造,所以也可以把文化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發展和延續的一個方面。這樣的文化按董光璧的觀點可以區分為三個子系統:技術系統、社會系統和思想意識系統。技術系統是由物質機械、物理、化學諸手段,連同運用它們的技能共同構成的。藉助於該系統,使作為一個動物種系的人與其自然環境聯繫起來。我們在這裡發現有生產工具、維持生計的手段、築居材料、攻防手段等等。社會系統則是表現於集體與個人行為規範之中的人際關係而構成的。在這個範疇中,我們發現有社會、親緣、經濟、倫理、政治、軍事、教會、職業和專業、娛樂等系統。思想意識系統則由音節清晰的語言及其他符號形式所表達的思想、信念、知識等構成。神話與神學、傳說、文學、哲學、科學、民間格言和常識性知識等組成了範疇。 這樣,面向嶄新的21世紀的人類,我們就有一個驚人的結論:中華的思想史、文化史將要改寫,乃至於改寫人類的思想史、文化史。人類的思想前鋒將朝着神聖的東方前進,向着道學文化的誕生地--神聖的中國邁進。 (三)從大道哲學的天人合一宇宙視野出發,老子道學的前無古人、尚無來者的劃時代的開創性貢獻及主要觀點 老子主要貢獻是: 他站得高,看得深遠,認為人生不是孤立的,從根本上來說,它是屬於自然界的,但同時又是屬於整個人類社會的,而整個人類社會也是自然界的產物,所以修道不能孤立地進行。因此,他不但突破了個人這個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類這個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現在這個小圈子,而且突破了歷史這個大圈子;不但突破了萬事萬物這個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這個大圈子,將人類的思考範圍,從人生擴展到整個宇宙,將個人與社會、與天地宇宙都置於"道法自然"這樣一個整體的巨大體系中來;更將有形的萬有放到無形的妙無中來;並將此兩者有機地和諧統一起來。它的精華便是簡明扼要的【道德經】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著書是出於他救人濟世的慈愛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他所說的都是有根有源的,是掌握古代流傳下來的大道,來統御現在的一切,不是自我作古,而是繼承了我國古代大道的傳統。老子不是單純的繼承,而是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吸收當時最高科學成就,把它升華為一種嶄新的系統而完善的"道學"--大道科學。因為是前無古人的,所以"吾不知其名";因為是微妙玄通的,所以只能勉強為它命名、為它形容。這是老子偉大的創造性奉獻,是中華民族以至全人類的一個里程碑,標誌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他將中華先祖從太古時代流傳至黃帝以來的大道,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從實踐和理論上,從修身和治世上,都推進到一個劃時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將他和中華民族的先祖黃帝並稱為"黃老",他是當之無愧的。 【老子】主要觀點是(從大道哲學角度概括為"七論":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相對論、方法論、工具論、本質論): 1、"道之為物"、"有物混成"的宇宙萬物本體論。老子是混成論者,已故的國學大師張岱年說:【老子】開創了哲學本體論。 2、宇宙生化三公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之相生" 的道生萬物、萬物復歸於道的宇宙論。老子是生成論者,人類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用如此簡明、如此深刻、如此科學、如此全面的公式加以論述。 3、"象帝之先"的認識論。老子認為在天帝、上帝之前,"道"就是客觀存在着。 4、大小不二、首後不二、內外不二的異常深刻圓融的相對論。老愛(愛因斯坦)的狹義、廣義相對論從境界上看可納入老子的大道相對論,是老子大道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式的具體化表述。 5、"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方法論。 6、"修之於身"、"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不出於戶,以見天下;不窺於牖,以見天道"、"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妙徼齊觀的把身體當作實驗室的工具論。 7、"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宇宙萬物道德本質論。 本體論決定認識論、方法論及其他諸論,有什麼樣的本體論就有什麼樣的認識論、方法論、真理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固然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思想體系有其真理的顆粒,但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覺,是片段的和不全面性的。 以及:"道法自然"的教育方針;慈愛萬類,天下為公,天下一家的宇宙胸懷;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理想追求(我把獨異於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觀概括為"五同性"思想:同源性、同構性、同律性、同歸性、同一性);現實的人間天堂--地球天堂之理想;出發點"和"、過程"和"、結果"和"的根本方法論,稱之為"三和哲學"或"三和方法論";"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本體立場;"修之於天下"的平民化聖人人格--人人可以超凡入聖,升華人生;"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的安邦治國思想(道治,德治,仁治,義治,禮治,法治,"以正治邦,以奇用兵"的兵治,是一套完整的辨證統一的安邦治國思想體系);"可以為天地母"--大道科學為一切科學之母(李約瑟說"內在的未誕生的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實際上是"玄之又玄"與實之又實辨證統一的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 老子道學(哲學)之內在的科學、醫學、思維觀、生態智慧、氣功養生學、教育思想、兵道觀、道治論、無為論、循環論、禮治論、法治論、系統觀、自組織理論、外交思想、理想觀、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宗教觀等等,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儒道互補是錯誤而荒唐的結論。 (四)道法自然、道御意識--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 概括的說,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就是一句話:以老子之道為內容的道法自然、道御意識。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這是人類對宇宙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覺。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是道的自覺意識,是道法自然的自覺意識,是道御萬物的自覺意識。因此,又可以這樣說: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核是道法自然、道御萬物的自覺意識。這是人類第一次石破天驚的思想文化的真正覺醒。 這裡,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關係--即【老子】與【易經】(不是【周易】)的關係,要加以簡單的說明。大道科學聖典【老子】並不是空穴來風,它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在【老子】之前,(【老子】一書大約寫於公元前516年)早就有夏朝的【連山易】和殷商朝的【歸藏易】(連山、歸藏、周易--此"三易"的源頭是"三墳"即天皇伏曦【山墳】、人皇神農【氣墳】、地皇黃帝【形墳】)。老子是史官,受其影響,"萬物負陰而抱陽"就是【歸藏易】的第一卦。但是"陰"與"陽"哪裡來的,沒有講,只有"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論述,莊子說:"易以道陰陽"。老子的理論貢獻在於,他把"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認識往前推,揭示了宇宙萬物的本體是"道之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並且用最簡潔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之相生"宇宙生化三公式加以表達,把陰陽之"二"推到太極之"一",又將太極"一"推到無極之"道"。其境界與理論高度是前無古人的,將中華先祖從太古時代流傳至黃帝以來的大道予以繼承總結,發揚光大,推進到一個劃時代的水平,這是一種偉大的超越。(略) 從內容上看概括為五個方面:究天人之際,察萬物之情,通古今之變,應人生之事,證大道之真;從大道哲學角度主要體現為五論: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工具論,本質論,以及極其豐富的辨證法範疇(如有無觀、動靜觀、體用觀、生死觀等)體系;從天道人道合一即天人合一的總要求上是"五同性"思想;從人生的至寶修養上看是三句話:"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從生死觀層面上看是"出生,入死",是有限中的無限,短暫的長久,瞬間中的永恆;從教育方針上看是"道法自然";從理想境界追求上看是"三個自然":道法自然,輔其自然,大順自然;從大同世界人類理想的追求上看是人間現實的地球天堂;從科學的角度上看它是一切科學之母;從安邦治國的層面上看是無為而治;從情感層面上看是慈愛萬類、天下一家的大道至情;從人生境界上看是道的境界,道的終極關懷,無比幸福;從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的構建上看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正確道路--無比徹底性,真正全面性;從國與國外交戰略上看是"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的處下思想;從"德治"與"法治"的關係上看是"德治"境界高於"法治"境界,"法治"與"德治"的辨證統一;從正奇關係上看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從方法論上說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等等,等等。(作者:李德建) 來源:中華五千年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