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中,93歲的何炳棣教授走向講台。繼5月13日在清華高等研究院演講之後,今天再次在清華大學歷史系做題為『夏商周斷代的方法問題』的講演。今天下午,在清華大學歷史講壇,何炳棣、劉雨和李學勤三位知名學者互相交流對話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方法問題。不同以往在書信中的多次辯學,何炳棣終於面對李學勤說出了自己心中塊壘。『我與李先生的根本不同,是在方法上,原則上,史德上。李先生學術上成就非常之高,原則非常之強。我們辯論的焦點,還是公元前1027年,還是武王伐紂。』
『夏商周斷代工程』(以下簡稱『斷代工程』)在第九個五年計劃中,指定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之一,從全國20多個科研、文博、高教等單位徵選歷史、考古、天文、古文字、自然科技史、核物理等方面200多位專家學者進行多學科分組而又交叉的研究。 何炳棣指出,『斷代工程』在頭四年聯合攻關期間,對有關中國古史年代的文獻、古器物、天文等資料已全部搜集和初步檢討,事實上對過去種種主觀偏頗的說法已經做了大規模的淘汰工作。例如古今中外爭辯最激烈的武王克商之年,本有代表四十四種不同意見的百篇以上的論說,目前只剩下【古本竹書紀年】的公元前1027年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所『選擇』的公元前1046年的大『決賽』了。此外,更重要的是近二三十年來海外和國內已有不少對中國古代天文記錄較準確的推算,足資核證【古本竹書紀年】及其他文獻中所保存的若干重要歷史年代之是否正確。 李學勤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現在只是階段性成果。從1996年到2000年,有標題的會議就開了50多次,為金文歷譜開的會已經數不清了。對於年代學這樣重大的問題,馬上有一個共同的結論是不可能的。科學是不斷前進的,有時可能倒退,遇到曲折,我們希望工作沒有白做,不是馬上得到一個結論,而是越來越接近真理。』 『任何學術都包含兩個元素:一個是知識層面的,一個是倫理元素。學習不僅僅是在知識層面學習,更要學習形而上的東西。同學們要學習他們這兩個方面。三位先生研究論辯的示範就包括這兩個層面。他們很誠懇,充分展示了學者的知識和品格。』講演主持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桂生這樣評價。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