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陳文新先生主編的【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一輯共17種22卷,約2700萬字,已於2009年9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皇皇巨著,沾溉學林,厥功甚偉。其學術價值,概而言之,約有四端。 一 二是文獻的稀見性。以【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陳文新、何坤翁、趙伯陶主撰)爲例:此書敘述基本科舉史實,不僅使用了諸如【明實錄】、【明鑑綱目】、【國榷】、【明史】等常見史部文獻,以及若干專述科舉的筆記史料如【m山堂別集】、【制義叢話】、【皇明貢舉考】等,還廣泛採用了【登科錄】、【同年錄】、【進士履歷便覽】等珍貴的檔案資料。編撰者對於原始文獻,儘量照錄原文,尤其是稀見而重要的科舉文獻更是不吝篇幅,全部收錄。如首次整理採錄天一閣所藏41種明代【進士登科錄】,便是一例。作爲最爲直接和可靠的科舉史料,許多【登科錄】等原始考試檔案因長期藏於天一閣,世所罕睹,雖然2006年已由寧波出版社影印出版,但價格不菲,且未經整理,尚難廣泛爲學界和讀者所利用。此書將其全部收入並加以整理,大大彰顯了其自身的學術價值。此外,大量碑誌、行狀、序跋等集部文獻的使用,使此書的敘述有別於一般歷史敘述的生硬、冰冷,而具有鮮活、生動的特點。據周勇先生的抽樣分析報告,此書集部文獻使用比例在56%左右,稀見文獻使用比例在50%左右。 三是版本的豐富性。【叢刊】既力求選擇權威版本做底本,也注重以不同版本進行校勘,因而在版本異文方面多有創穫。如【貢舉志五種】(魯小俊、江俊偉校注)所收【皇明三元考】,現有三個通行影印本,即明代傳記叢刊本(明文書局)、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書目文獻出版社)和四庫存目叢書本(齊魯書社)。【貢舉志五種】以三種版本互相參校,發現前兩種所用的實爲相同的底本,而四庫存目叢書所用的底本修正了前兩種版本的一些錯誤,刊刻質量稍勝一籌。【增補貢舉考略】的通行本爲【續修四庫全書】影印的五卷本,亦即李慈銘校注的道光二十四年本。【貢舉志五種】以此本爲底本,並用兩種稀見的六卷本即光緒五年本和光緒八年本予以參校增補。【國朝貢舉年表】的通行本是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影印的申江袖海山房石印本,【貢舉志五種】用稀見的光緒十四年上海積山書局石印本進行參校,並指出前者雖爲通行本,但刊刻訛錯遠多於後者。又如【〖遊藝塾文規〗正續編】(黃強、徐姍姍校訂)校勘時不僅匯集了此書在國內的全部版本,而且還使用了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原刻本。 四是注釋的精審性。【叢刊】對科舉文獻中涉及的重要典故、官制、人物、名物、地理、年代等,多予以注釋疏解,爲讀者提供諸多便利。如唐代試律詩一直沒有精注全注的本子,唐代試策則連選注本也很罕見,【唐代試律試策校注】(羅積勇、張鵬飛校注)的出版可謂彌補了這一缺憾。【八股文總論八種】(張思齊整理)的校注特別留意與其他文獻如外國名物制度的聯繫,以凸顯科舉制度本身所曾具有的合理內核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法原則。【欽定四書文校注】(王同舟、李瀾校注)力矯時下一些八股選本注釋時迴避難點的風氣,特別用力於指明文章立論立言的依據,解釋文中涉及的事典語典,對其他難度較大的字句也加以疏解,這種處理對於讀者深切理解文章具有真正的助益。 四年前18卷本【中國文學編年史】出版之後,馮天瑜先生曾引顧炎武『鑄銅』之喻,盛讚陳文新等先生『進山采銅』的學術精神。現在這套【叢刊】同樣是『采銅於山』的成果,爲科舉研究和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和新的學術生長點,沾溉學林,意義深遠。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來源:光明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