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采銅於山 沾溉學林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0-3-22 14:57|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712|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

摘要: 武漢大學陳文新先生主編的【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一輯共17種22卷,約2700萬字,已於2009年9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皇皇巨著,沾溉學林,厥功甚偉。其學術價值,概而言之,約有四端。 一 ...

武漢大學陳文新先生主編的【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一輯共17種22卷,約2700萬字,已於2009年9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皇皇巨著,沾溉學林,厥功甚偉。其學術價值,概而言之,約有四端。

是選目的綜合性。此前雖曾有過斷代或專題的科舉文獻出版,如【明代登科錄彙編】66種(未經整理)、【清代硃卷集成】(未經整理)、【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未經整理)等,龔延明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登科錄】也在編纂之中,所有這些當然都是極有價值的,但它們所涉及的只是科舉文獻的某一類別,或限於登科錄,或限於硃卷,或限於考試,尚不具備選目的綜合性。【叢刊】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爲反映科舉制度沿革、影響及歷代登科情形的文獻,如【七史選舉志校注】(趙伯陶校注)、【翰林掌故五種】(余來明、潘金英校點)、【歷代制舉史料彙編】(李舜臣、歐陽江琳編著)、【明代狀元史料彙編】(郭皓政、甘宏偉編著)、【欽定學政全書校注】(霍有明、郭海文校注)、【<清實錄>科舉史料彙編】(王煒編校);一爲與歷代考試文體相關的教材、試卷、程文及論著,如【四書大全校注】(周群、王玉琴校注)、【歷代律賦校注】(詹杭倫、沈時蓉等校注)、【遊戲八股文集成】(黃強、王穎輯校)、【梁章鉅科舉文獻二種校注】(陳水雲、陳曉紅校注)。此外又有【20世紀科舉研究論文選編】(劉海峰編),具有總結學術史的性質。可見【叢刊】的顯著特點是其對科舉文獻的搜集和整理涵蓋面廣、分量厚重,可以從多方面滿足現代人的閱讀和研究之需。

二是文獻的稀見性。以【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陳文新、何坤翁、趙伯陶主撰)爲例:此書敘述基本科舉史實,不僅使用了諸如【明實錄】、【明鑑綱目】、【國榷】、【明史】等常見史部文獻,以及若干專述科舉的筆記史料如【m山堂別集】、【制義叢話】、【皇明貢舉考】等,還廣泛採用了【登科錄】、【同年錄】、【進士履歷便覽】等珍貴的檔案資料。編撰者對於原始文獻,儘量照錄原文,尤其是稀見而重要的科舉文獻更是不吝篇幅,全部收錄。如首次整理採錄天一閣所藏41種明代【進士登科錄】,便是一例。作爲最爲直接和可靠的科舉史料,許多【登科錄】等原始考試檔案因長期藏於天一閣,世所罕睹,雖然2006年已由寧波出版社影印出版,但價格不菲,且未經整理,尚難廣泛爲學界和讀者所利用。此書將其全部收入並加以整理,大大彰顯了其自身的學術價值。此外,大量碑誌、行狀、序跋等集部文獻的使用,使此書的敘述有別於一般歷史敘述的生硬、冰冷,而具有鮮活、生動的特點。據周勇先生的抽樣分析報告,此書集部文獻使用比例在56%左右,稀見文獻使用比例在50%左右。

三是版本的豐富性。【叢刊】既力求選擇權威版本做底本,也注重以不同版本進行校勘,因而在版本異文方面多有創穫。如【貢舉志五種】(魯小俊、江俊偉校注)所收【皇明三元考】,現有三個通行影印本,即明代傳記叢刊本(明文書局)、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書目文獻出版社)和四庫存目叢書本(齊魯書社)。【貢舉志五種】以三種版本互相參校,發現前兩種所用的實爲相同的底本,而四庫存目叢書所用的底本修正了前兩種版本的一些錯誤,刊刻質量稍勝一籌。【增補貢舉考略】的通行本爲【續修四庫全書】影印的五卷本,亦即李慈銘校注的道光二十四年本。【貢舉志五種】以此本爲底本,並用兩種稀見的六卷本即光緒五年本和光緒八年本予以參校增補。【國朝貢舉年表】的通行本是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影印的申江袖海山房石印本,【貢舉志五種】用稀見的光緒十四年上海積山書局石印本進行參校,並指出前者雖爲通行本,但刊刻訛錯遠多於後者。又如【〖遊藝塾文規〗正續編】(黃強、徐姍姍校訂)校勘時不僅匯集了此書在國內的全部版本,而且還使用了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原刻本。

四是注釋的精審性。【叢刊】對科舉文獻中涉及的重要典故、官制、人物、名物、地理、年代等,多予以注釋疏解,爲讀者提供諸多便利。如唐代試律詩一直沒有精注全注的本子,唐代試策則連選注本也很罕見,【唐代試律試策校注】(羅積勇、張鵬飛校注)的出版可謂彌補了這一缺憾。【八股文總論八種】(張思齊整理)的校注特別留意與其他文獻如外國名物制度的聯繫,以凸顯科舉制度本身所曾具有的合理內核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法原則。【欽定四書文校注】(王同舟、李瀾校注)力矯時下一些八股選本注釋時迴避難點的風氣,特別用力於指明文章立論立言的依據,解釋文中涉及的事典語典,對其他難度較大的字句也加以疏解,這種處理對於讀者深切理解文章具有真正的助益。

四年前18卷本【中國文學編年史】出版之後,馮天瑜先生曾引顧炎武『鑄銅』之喻,盛讚陳文新等先生『進山采銅』的學術精神。現在這套【叢刊】同樣是『采銅於山』的成果,爲科舉研究和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和新的學術生長點,沾溉學林,意義深遠。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來源:光明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