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记者在地安门大街上看到,几经复建波折的燕翅楼已开工,但目前只是部分“动土”。虽计划于9月15日竣工,但要想看到燕翅楼的初貌,还得再等上一段时间。
西城区日前召开文化名城保护重点工程交流会。其中地安门外大街是北中轴线片区保护的重要节点,最为代表性的地安门和燕翅楼的复建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燕翅楼长啥样? 黄琉璃瓦覆顶 二层砖混建筑 地安门位于今平安大街和地安门内大街路口,作为皇城的北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燕翅楼与地安门同时始建于1420年,其旧址位于今天的地安门东大街与西大街相汇,地安门外大街与内大街相汇的十字路口以南两侧。 记者了解到,原燕翅楼建筑造型别致,两栋二层砖混建筑,面宽各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 站在燕翅楼原址处,越过树木,往南眺望,可以看见景山隐约露出的亭阁。燕翅楼清代时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其作用是皇城后卫哨所。慈禧带着光绪出逃,溥仪出宫,都经过此地。 民国初期,为便利交通,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1954年起,为了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将地安门及燕翅楼一并拆除。从此,京城北中轴线上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著名景观彻底消失。 复建为何一波三折? 木质材料被烧毁 复建计划也顺延 1955年,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有异议,于是有关部门对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过梁、柱子、柁、檩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一起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内北侧照原样复建地安门和燕翅楼。但后来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复建地安门和燕翅楼的计划也随之彻底搁浅。 2005年,多位北京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燕翅楼,以逐渐恢复京城北中轴线的风貌,但却无动静。据介绍,在地安门附近地铁施工过程中,已经清理出燕翅楼的部分遗址和建筑。 2011年,媒体报道,燕翅楼最迟将于2012年春天复建,但去年,并未动工。 2012年,本市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启动,其中地安门燕翅楼复建是其中一项。 2013年6月,西城区召开文保交流会,会上提到燕翅楼已具备复建条件。 现状 已开始动工 计划9月中旬竣工 根据复建规划,复建后的燕翅楼,将依照历史上的格局,东西两侧雁翅排开,每侧复建4到6间,总体体量会比历史上的燕翅楼稍小。考虑到建筑的年代已较久远,修缮、复建后的燕翅楼不会是全木质结构,但在外形和内饰上,会尽量保证原汁原味。 今天上午,记者在地安门大街上十字路口南边道路看到,两侧已经被围挡圈起来。“圈起来有些日子了,说是复建燕翅楼。”路口的报摊老板说。记者看见一侧道路围挡墙上贴着的是此项工程的介绍。 介绍上表明,该工程名称为“北中轴路修缮改造工程(二期)燕翅楼复建工程”。工程建筑面积1041平方米,层数为两层。还介绍了该工程目前已开工,计划于9月15日竣工。同时,还标识有工程的建设、设计单位等。另外,项目施工时必须遵照环境、消防等保护管理制度。 记者上午获悉,复建的燕翅楼计划在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南,东侧四间房,目前已经具备开工复建条件。西边十间房,相关事宜还在进行中,还尚不具备开工条件。虽然计划9月份竣工,但若想看到燕翅楼初貌,还得再等一段时间。 居民说 复建后 坐在铺子里就能看到燕翅楼 “复建后,我坐在铺子里就能看见燕翅楼。”一位在地安门大街上的商铺老板笑着告诉记者。他希望燕翅楼和地安门复建,不仅可以还原历史,让这片区域更有历史文化气息,还可以带来更多的游人,增加他的生意。 “以前人比这多,都住在违建里。”一位老居民告诉记者,他的祖辈都在这儿住,以前这里的人口很多,大杂院内挤满了人,到处都是违建阻挡,自己从这条街都穿不到德胜门。后来这条街整治了,道路也拓宽了许多,街道变得干净许多。他希望在恢复燕翅楼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整治。 专家说 地安门原址复建 尚不具备条件 名城专家王世仁告诉记者,通过参加前期政府部门的调研座谈等工作,了解到现在燕翅楼已经有了复建条件,并将按原样复建。但同样作为文物的地安门,因为在十字路口中间,交通复杂,存在困难。目前尚不存在在此处复建的可能。 王世仁说,燕翅楼复建及对地安门大街的保护,要将保护和更新同步实施。对于没有文化价值或价值低的商业形态,应当及时更新。按照具体情况,确定功能定位。 同时,名城专家王东表示,目前燕翅楼可恢复,但地安门还不具备条件,“这都是一种地标,看能否从其他方面有显示。”他曾建议在该处的马路铺砖上或路面的材料上植入一些地标内容,但未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本版文/记者 周超 来源:法制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