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浙江『最早原始文字』認定存疑 專家各有看法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3-7-12 21:36|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951| 評論: 0|來自: 現代金報

摘要: 近日,浙江省平湖市莊橋墳遺址宣布發現了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學家前往當地專題研討,認爲這可能是迄今爲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比甲骨文要早了近1000年。    此消息特別吸引人眼球 ...
近日,浙江省平湖市莊橋墳遺址宣布發現了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學家前往當地專題研討,認爲這可能是迄今爲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比甲骨文要早了近1000年。 
  此消息特別吸引人眼球,一時間,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同時也引發了網友關於『是不是最早文字』的討論。昨日,記者專訪相關人士,了解到了這些文字的發現經過,以及專家對此的不同看法。□記者 余曉麗
  盜洞,驚現五千年前文物
  2003年5月,浙江省平湖市南部林埭鎮群豐村六組的一塊農田上,出現了詭異的坑洞。這是塊水稻田,近期,當地來了群抓黃鱔的人,這些洞,是他們弄出來的。 
  但當地村民隨後又發現,這些坑洞邊,散落著一些陶片。這塊地方,民間稱之『莊橋墳』,距著名的戴幕墩良渚文化遺址只有3公里遠,難道,田裡真的挖出古代寶貝來了?
  聽說此事的業餘文保員,敏感地發現了異常,於是火速向平湖博物館匯報。很快,一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湖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進駐了這塊水稻田。
  經勘查,那些詭異的坑洞,果然是盜洞,而且盜墓者挖開的,居然是一處沉睡幾千年的墓區!
  經過搶救性發掘,莊橋墳陸續出土了一些陶器、石器、玉器等,考古隊確認這是一處良渚文化中晚期墓地,距今有4500年到5000年的歷史。
  由此,『平湖莊橋墳遺址』正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考古挖掘工作是艱辛而漫長的,很多考古工作者在自己的領域裡,默默無聞地做著發掘、記錄、整理和保護工作,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枝末節,因爲一個小小的發現,也許就意味著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進步。而讓考古技工梅亞龍想不到的是,在平湖莊橋墳遺址的後期整理工作中,自己會幸運地拿到一塊特殊的石鉞殘件,那上面的刻痕,可能就是極爲重要的原始文字。
  從來沒見過的刻符
  平湖博物館館長楊根文通過口述,爲記者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那是2006年的一天,平湖莊橋墳遺址的現場發掘告一段落,出土的器物開始進入後期整理。
  出土的器物中,有240多件器物上,出現了人爲刻劃的符號。良渚文化,標誌著史前文明已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在其他遺址的發掘中,出現在陶器、玉器上的單個或成組的刻劃符號,並不鮮見,因此考古技工們,並沒有把這個發現太當回事,大家只是拿著放大鏡,用各種不同的光線觀察那些符號,然後按程序做著記錄。
  突然,技工梅亞龍有了特別的發現:他手中那塊直徑約10厘米、手掌大小的圓形石鉞殘件上,刻符似乎有些與眾不同,一面有個像簡體漢字『鄭』的圖案,另一面有六個成串的刻符。
  四十出頭的梅亞龍,並非考古科班出身,不過,高中畢業後,他就接觸到了考古這一行。爲考古隊做了十幾年幫手,他已經對這一行有了很高的責任心與敏感度。
  那塊黝黑的石鉞上,有著斑駁的灰白斑點,歪歪扭扭的刻痕,淺淺地附在表面,普通人用肉眼很難一下子分辨出來。不過這難不倒梅亞龍,他已是個熟練工。很快,一張同比例摹下來的繪圖做好了,送到了考古隊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民的手上。
  『當時,我覺得這些符號確實很特別,但還沒想到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所以你要問我,那時是不是很激動,那確實是沒有的。考古研究,需要一個過程。』徐新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答得很嚴謹。
  此『鄭』非『鄭』 
  這樣有特殊刻符的石鉞,一共發現了兩件。如今,那塊圓形石鉞表面的刻符,已經廣泛地見諸媒體。可以看到,一面的符號確實像個『鄭』字,另一面,六個排列在一起的符號,好像是兩個字依次重複三遍,其中有個符號看上去很像是漢字的『人』字。
  如果這真是文字,按照平湖莊橋墳遺址的年代推算,表明大約在距今4500到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了,比史學界普遍認同是中國最早文字的『甲骨文』,還早了1000年!
  記者很好奇,石鉞上出現的是不是人字?難道那個『鄭』字,在5000年前就有了?
  這『門外漢』式的猜測,馬上被徐新民一口否定了。
  『絕對不能這麼對比!』他很嚴肅地說,這些石鉞上的刻符,目前還無法識讀,相關的意義、內容,還需要留待以後進一步考證。它們雖然外形可能有點類似現代漢字,但絕不能與現代簡體漢字對比,甚至和古代的金文都不能拿來對比。『那個像「鄭」的字,肯定不是現在的「鄭」字,因爲文字演化的歷史很長,以前繁體字都不是那麼寫的。』
  那麼,沒有辦法識別的刻符,究竟能不能認定爲文字呢?
  徐新民說,目前根據古文字專家給出的判斷,石鉞上的刻符基本可認定爲原始文字。理由有二:一,可以連字成句;二,重複出現。
  至於能否最終解開古人留下的『字謎』,徐新民表示,目前出土的類似原始文字較少,也許,以後再發現更多的文物,就能逐步解開這些文字的秘密了。
  遺址文明已到很高階段
  楊根文也給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說,雖然只有兩件石鉞出現這些原始文字,但可以看出,這些刻符不是隨意性的,它們有重複,有別於其他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單個的記號或刻符。
  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對這些原始文字、刻符進行了座談討論。楊根文現場聽取了專家的看法,總結了專家的意見,認爲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因爲這些文字已可識別、可發音。相比之下,莊橋墳遺址發現的這些原始文字,還不能識別,無法發音。
  難道,河南的甲骨文,是從浙江平湖發現的這些文字裡發展出來的?
  記者的另一個猜測,又被否定了。楊根文說,文化發展是多元的,文字發展也一樣。根據專家觀點,這些文字與甲骨文的關係不大,可能是長江流域獨立發源的一種原始文字。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既然這些原始文字早在2006年就發現了,那爲什麼時隔七年才宣布?
  楊根文告訴記者,考古整理需要很長的過程。整個平湖莊橋墳遺址自2003年開始搶救性發掘後,歷時三年,經歷了兩期發掘,發掘面積達25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71座。隨後,出土文物的後期整理,又陸續經歷了六年多。考古隊想將所有文物整理完後,再對特殊刻符做專題研究,所以,這個重大發現,在七年之後才掀起蓋頭來。
  兩塊記載了原始文字的石鉞,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徐新民說,這些都是墓葬里的隨葬品,可能代表著軍事權力,或財富地位。
  與這些一同發現的,還有三座人工土台,七座單獨的祭祀坑,更特別的,是發現了距今約4500年的帶木質犁底的分體式石犁。楊根文告訴記者,發現的這件組合式石犁,總長度在1米多,表明當時的犁耕農業已進入到了相當高的階段。物質的高度發達與原始文字的出現,都說明良渚時期的文明已發展到很高的程度。
  是不是中國最早文字?不一定!
  平湖莊橋墳遺址的重大發現公布後,『中國最早原始文字在浙江被發現』,『中國文字史前推一千年』等標題,紛紛見諸媒體。
  那麼,這兩塊記載著原始文字的石鉞,是不是意味著浙江搶到中國文字發源地寶座?
  記者採訪了中國最權威的古文字研究專家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他認爲,目前平湖發現的相關實物還較少,符號比較零散,不能如此下結論。
  『這種,我們叫陶文,除了良渚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也有,距今五千多年,更早還有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有八千年了,要是算上去,文字歷史就很長了。』宋鎮豪說。他之所以仍然認爲甲骨文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主要基於甲骨文的字音、字義,與現代漢字一脈相承,可以成文,可以通篇解讀。
  其實,陶文是不是文字,與甲骨文有沒有傳承關係,這個爭論由來已久。宋鎮豪列舉了幾位國內專家,以及澳大利亞、日本等專家的研究課題,許多古文字學者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這些類似文字的刻符,只是始終沒能解決爭論,到今天仍然是個難題。
  『文字是多元一體發展的,有的可能相互之間有關係,有的可能獨立發展,有的可能匯總到別的文字裡了,有的可能消亡了,這都是有可能的。甲骨文比較成熟,之前肯定有一個發展階段,我們不能否認良渚文化的陶文與甲骨文的聯繫,它一定是漢字起源的重要資料。只是它們之間的演繹關係,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宋鎮豪說。
  那麼,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否具備文字起源的條件呢?
  宋鎮豪肯定了這個可能的存在。因爲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較高,具備早期國家形態,遺址面積大,布局完善,製作工藝發達,有文字起源的基礎。『當然,這還要等待發現更多的證據,包括這些文字使用在什麼文化階層?對普眾文明起了什麼推動作用?這些都需要進行探討,我認爲這比較重要。』
來源:現代金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