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政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在上位的人應該少管事、清心寡欲,而讓人民去自我發揮、自我實現。
孔子也談『無為而治』,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但他的『恭己』DD在道德上做人民的表率,顯然要比老子的『清心寡欲』要積極一些,而且他舉舜為例,而舜就像【新序】所說:『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這又表示身為一個領導者應該授權給能臣,切忌凡事躬親,什麼都想一把抓。 『無為而治』其實是一種高明的領導藝術,可惜的是放眼中國或全世界,在過去漫長的帝制時代裡,能做到『無為而治』的皇帝可說是鳳毛麟角。反而是在自然界,有不少動物是老子和孔子的 『信徒』(應該說是『先行者』較恰當),萬獸之王的獅子就是一個例子: 獅子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通常有一頭獅王、幾隻母獅和更多的幼獅組成一個群體,偶而也有幾頭得到獅王默許的雄獅。獅王雖然長有一頭誇張的鬃毛,而且力大無比,但它很少參與狩獵,不過由母獅辛苦獵得的獵物卻歸它率先享用。對幼獅的『教養』,也幾乎都是母獅的責任,它大部分時間只是懶洋洋地躺在族群的外圍,幼獅爬到它身上玩耍,甚至搶它口中的肉,它也沒有什麼反應。從某個角度來看,獅王可以說是一個不負責的丈夫和父親,甚至還是個『大男人主義』者。 但獅王並非什麼事都不做,它會以尿液去標記宣示族群的領域,驅趕入侵的外敵,但通常只需甩一甩鬃毛,發出吼聲,敵人就會知難而退。它在族群里『不管事』,其實是一種『無為而治』。動物園的觀察顯示,在母獅待產時,將易怒的獅王帶離,那麼生產後的母獅不僅無心照顧幼獅,幼獅的夭折率也較高;但若讓獅王回來,雖然它什麼也沒做,母獅卻能安心育兒,而幼獅也都長得很好。單單因為它的存在,就為族群提供安定的力量,這不正是『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嗎? 來源:晶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