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雲儒近影
北方江南才子
2011年夏,陝西作協在彬縣舉辦『豳風開新篇』陝西作家彬縣讀書筆會,肖雲儒來到了彬縣,也讓我有機會得以近距離接觸這位文化長者。
肖雲儒,祖籍四川,生於江西,求學京華,工作西安,現任陝西省文聯副主席,人生的曲線就這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繞過。女作家葉文玲形容自己到西部『去時拎着一個手提包,回來時背着一座崑崙山』,而肖雲儒在西安50多年,事實上把自己已『變』成了一座山,一座在國內文藝理論研究上無法繞開的大山。
賈平凹這樣評論他:『他思維活躍而豐實、勞動繁重而艱辛,我是畏懼這樣的人,更是敬重這樣的人。在陝西的任何文學、藝術及文化研討會上,每有發言立即會場寂靜,大家洗耳恭聽的,其中總少不了他。我的感覺中,北方的理論批評家的文章猶如下象棋,南方的理論批評家的文章又像是下圍棋,各有肥瘦短長,曾感嘆,誰若能南北風範集於一身,誰必能成就大的氣象。肖先生可以說就有這番面貌,他應該歸於國內理論批評的一流。』肖雲儒的授業老師、著名學者馮其庸感慨說:『雲儒的思考不限於文藝問題,舉凡社會、歷史、文化諸多方面,都能發人之所未見,時有獨闢蹊徑的巧思。雲儒是思想的豐產者。』
因為知識廣博,見解深遠,思辨明晰,文采飛揚,肖雲儒被稱為『活動在北方的江南才子』。
19歲提出『形散神不散』
1961年1月,【人民日報】開闢了【筆談散文】專欄,就散文的特點、散文的作用、散文的題材等問題開展了大討論。這期間,肖雲儒寫了一篇題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其觀點引起了長達數十年的爭論,被寫進我國大中小學教材,影響中國文壇幾十年。那時他才19歲,尚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讀大二。他平生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讀華君武的政治諷刺畫】就曾使【美術】總編、美學大家王朝聞親自『召見』時驚呼不已,作者竟是個十七八歲的毛頭小伙!45年後,肖雲儒回憶起當年的那場爭論時,借用俄羅斯經典作曲家莫索爾斯基【跳蚤之歌】,表達了自己的心情,那場關於散文的爭論『實在始料未及,而且擔待不起』。『跳蚤一旦被人強制穿上龍袍、帶上勳章,「形散神不散」的命運開始發生變化,被人認為是散文寫作秩序的反映,被人認為是束縛新時期散文寫作的框框,也十分必然而且合理了。』
其實,肖雲儒的聲名鵲起與他的家教、家學淵源是密不可分的。肖雲儒半歲喪父,沒有兄弟姐妹,母親是一位剛強的知識女性,『一二・九』運動時她在北京散發傳單,在教會學校和美國神父辯論,宣傳革命信念,後來又擔任江西省婦聯副主席,她的剛強和聰慧讓肖雲儒一生獲益匪淺。童年和少年時代,在外祖父的書房裡嬉戲、認字,那滿架滿桌的文化和經濟類、日文和中文的書籍,讓肖雲儒對書里的風景產生了強烈的憧憬和嚮往,也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發奮讀書做學問的種子。
與西安結緣
大學畢業,肖雲儒就一直工作在西安,西安已然成了他的故鄉,西安的人和事讓他對這座古城留戀不已、魂牽夢縈。他趣言與西安的緣分始於一碗羊肉泡饃。那是在上大學期間,他曾到陝西日報實習,當時生活物資極度匱乏,吃一碗羊肉泡饃得憑票購買。肖雲儒實習所在部門有20多人,但一個月僅有一張票的配額。領導為了照顧他,說服同事延遲一個月領票。肖雲儒如同抽到了大獎,跑到餐館裡大快朵頤。那是他第一次吃羊肉泡,多少天沒沾過油,突然的美餐讓他『飢餓的胃感到一種震顫的喜悅』,一整天都沉浸在美滋滋的感覺中。
參加工作後,肖雲儒將自己的目光和精力傾注文壇陝軍,看似文弱的他,慧眼獨具地首先扛起了『西部文藝』這杆大旗。
2000年,肖雲儒以花甲之年出版了五卷文集『對視』書系,【對視文化西部】、【對視20年文藝】、【對視269】(上、下)、【對視風景】,共計230萬字,幾乎囊括了他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來對文學、文藝、文化的精闢思考,是20年來文學、文藝、文化過渡時期的見證。這些像西安城牆磚塊厚重的五大卷文集齊刷刷摞起來,足有20厘米高,肖雲儒的精神深深感動、震撼了陝西的文化界。9年之後,肖雲儒的第二套書系『雩山』由陝西人民出版社推出。『雩山』書系共150餘萬字,由【青燈說辭】、【微雨行過】、【握住從容】、【無酒對酌】四卷組成,輯錄了肖雲儒10年來的文化論文、人文談話、文藝評論、散文隨筆。許多文章在初次發表時,即以對當下各種文化問題的宏闊而新穎的思考引發過廣泛的社會關注和網絡傳播。作者與易中天、於丹、雷達、朱大可、朱學勤、魏明倫、楊錦麟等知名文化人的人文對話錄,更是該書一大亮點。
此生走不出書齋
對於聲名,賈平凹曾為肖雲儒抱屈、鳴不平:『他應該歸於國內理論批評的一流,但他的聲名並不顯赫,西安地域成於他也礙於他,他真的是有些委屈了。因為北京或上海,那裡的報刊面對的是全國,西安的報刊只向於一隅,而他的文章又大多發表於西安報刊,國內的文壇多少疏忽了他的存在。』
肖雲儒先生是陝西文壇評論界的一棵老樹,他不僅研究西部文化,他還極力扶助陝西作家,留下許多廣為傳頌的佳話。就任陝西省文聯副主席後,對陝西文學的發展盡到了責任,他也以著名文學評論家飲譽古城。
近年來,肖雲儒在各公眾媒體上熱情地為西部為陝西作文化推介。他在央視的『精彩中國』、『魅力城市』等大型宣傳活動中,在鳳凰衛視和各地電視台的【縱橫中國】、【開壇】、【黃帝陵大祭祖】、【金庸華山論劍】和【城市名片】等欄目中,樂此不疲地解讀西部文化,宣傳西部,並先後為西部的十幾個城市做文化代言人,被公認為西部的文化大使和形象代表。
在他的『不散齋』里,他深情地回憶着自己走過的學問路,同時也解讀着自己:『我曾說自己是北方麵食中的臊子,一勺一勺舀到別人碗裡,卻很難有自己的一碗麵,其實我很想自己做一道大菜,哪怕是一道小吃。』長期以來,肖雲儒一直以評論家的面目示人,而他的靈性則有意無意地被自己的理性壓制了。他想多寫些散文,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回望,他頗為感喟地說,自己是一頭牛,牛頭、牛骨、牛肉都已經無怨無悔地獻給人世,所剩無幾了,接下來,真的想給自己熬一道牛尾湯,在夕陽的餘暉下慢慢品嘗、回味。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肖雲儒這位紮根陝西的南方漢子,在中國西部文學、西部文化的研究中,凝聚着他一生的憂患、感傷、苦樂、奮爭和憧憬。雖年過古稀,依然沉實穩健地沿着西部文藝的路走下去。正如一首【信天游》裡這樣唱道:一把把黃土一把把汗,紅花綠葉都是用心換。朝肖雲儒如期而來的,必定是秋天的豐腴和芳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