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尋古代中國的美麗生活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6-11-16 10:30|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976| 評論: 0|來自: 新京報

摘要: 【花間十六聲】作者:孟暉 版本:三聯書店2006年9月版 【畫堂香事】作者:孟暉 版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明人陳洪綬【斜倚熏籠圖】反映了古代上層社會衣褥薰香的習俗 『紅袖添 ...

【花間十六聲】作者:孟暉 版本:三聯書店2006年9月版

【畫堂香事】作者:孟暉 版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明人陳洪綬【斜倚熏籠圖】反映了古代上層社會衣褥薰香的習俗

『紅袖添香夜讀書』,一句古人夜讀的詠嘆,曾惹起多少文人雅士的馨思綺夢!但是,如若稍稍進一步問一下:『紅袖』是如何『添香』的呢?』紅袖添香』的『香』究竟又是何種香呢?和我們今人燃的線狀香是相類還是迥異?焚一爐香,要花多少時間、需要哪些器物和用具,如何使香芬持久散發,又是如何保持焚香的意趣和情調的呢?……恐怕就不一定有很多人費心思考究那其中的委婉底細了吧。

在新推出的【花間十六聲》裡,向以細考古代時尚生活細節為人所稱道的孟暉給出了詳盡的答案―――原來,『紅袖添香』的『香』,是古人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具體制香的方法也十分複雜,大致是用蜜、棗膏、白芨水、蠟等與各種配料和勻,做成小丸、小球、小餅;那麼,所謂的『紅袖添香』,是否僅僅是美人用纖纖玉手捻一粒這些香丸、香球、香餅中的一種,輕輕放入香爐中這樣簡單的事情呢?孟暉從容地給出了答案:『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儘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香爐中的炭火要儘量燃得慢,火勢低微而久久不滅。』因此,真正的焚香程序應該是:把特製的小塊炭墼燒透後放入香爐中,然後用特製的細香灰把炭墼填埋起來,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夠接觸到氧氣,然後在香爐上放上瓷啊、雲母啊、金錢啊、銀葉啊、砂片啊等等,薄而硬的『隔火』,如此這般做足了烘雲托月的功夫,那『紅袖添香』的『香』這才隆重出場,被纖纖玉手捻一粒,輕輕放在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慢慢將香芬揮發出來,是方為『紅袖添香』。

在【潘金蓮的髮型】一書的後記中,面對已然失傳的古人的美麗生活,孟暉曾經扼腕感嘆:『中國,你曾經如此美麗』,在新推出的這本【花間十六聲》裡,她再次延續了這聲美麗的嘆息―――這一次,她描摹的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那個色、聲、香、味、觸諸法兼美的錦繡年代―――通常謂之『花間集』的年代―――用今人的眼光,對十六件女性生活中重要的器物和用品,諸如:床上屏風、枕前的山水、山枕、水車、口脂、黛眉、添香、熏籠、香獸與香囊、帳中香、寶鈿與金粟、結條釵、犀梳與牙梳、金泥衣、金縷衣、紅酥等等,結合着詩詞、壁畫、繪畫乃至實物一一娓娓道出其中遙遠的真相,款款言出那個遙遠年代中國女性的日常細節,而這些細節,又往往和男女情事密切勾連,在男女艷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是一個美麗的年代,一個精緻的年代,一個懂得品味帕面上印着的淺淺畫眉痕和薄薄口脂痕的年代,翻着這本精美的小書,我們不由得會慚愧起當下時尚生活粗鄙的一面:那些失傳已久的旖旎人生、絕代風華啊!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婦女生活太過瑣細、太過日常了些,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所謂歷史,不正是細節寫就的生活史,這些古代婦女生活中的香艷與嫵媚,不是更讓我們今人直接觸摸到歷史肌膚的細膩紋理。

這就是孟暉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她為古典的、日常的生活細節搭建起了一條通往當代的小小橋梁,使得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時尚、侈糜、深情乃至美麗的瑣碎為我們當代人所理解、所嘆息;而古代中國的美麗生活,也因為有這樣年輕的知己、這樣傾情的知遇,而在今人心裡烙下了或重或輕的印痕,使我們知曉並領略到,比如說,曾經,在古代中國,黛眉的重要程度竟到了這樣的程度:『一個美麗的女人如果能夠畫出一雙有個性的眉毛,那她將贏得整個世界。

善於畫眉,成了評判女性魅力的終極標準。』

  □書評人杜麗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