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協會主席韓啟德是他的粉絲,著名作家葉永烈提親時帶着他以表明自己是『有為青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得知自己能夠為他著書立傳,激動地表示榮幸……
作為科普界的『老前輩』,【十萬個為什麼】當之無愧。自從1961年初版首印以來,這套叢書的發行量超過一億冊。1998年,這部科普讀物甚至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這個由國務院設立的獎項中,他是第一個以科普圖書的身份登上領獎台的。 如今,他再度出山。8月13日,少年兒童出版社將在上海舉辦新書發布會,宣布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發行。這套分為18個分冊、字數達600萬字的叢書收錄了4500多個熱點問題。 『老前輩』顯然對這次重出江湖很看重:除了用印着小鳥、老虎等卡通圖案的封面精心打扮自己,他還邀請21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分冊主編,並儘量少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科學公式,讓自己顯得平易近人。 不過,在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面前,這位年過半百的前輩能否像從前一樣,吸引青少年的目光,重回江湖老大的地位,還真是個未知數。 這部書一直跟國家重大事件聯繫在一起,也一直關心着幾代中國人的生活細節 實際上,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打扮,這位『老前輩』變得連自己都快認不出來了。 『我們並沒有採取傳統的保留三分之一、改變三分之一、增加三分之一的做法,而是90%都採用了新問題。』提到新版【十萬個為什麼】,負責編寫統籌工作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洪星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即將以全新面貌與大家見面的『老前輩』,看起來更像個老頑童:雖然2012已經過去,他依然對世界末日的話題饒有興趣;看到熱門大片,他會好奇『鋼鐵俠的盔甲是怎樣煉成的』;『牛奶里為什麼要加入三聚氰胺』、『為什麼要用瘦肉精來餵豬』等食品安全問題,更是讓他摸不着頭腦。 半個多世紀來,人們總能從他身上找到時代的印記。 他的名字就來源於蘇聯流行的一本小冊子。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編輯洪祖業回憶,那本中文名是【十萬個為什麼】的科普讀物,作者是蘇聯著名科學文藝作家伊林。這個名字啟發了當時苦苦思索名字的編輯們。 這套旨在『打破教科書式束縛』的科普圖書,起初以物理、化學、天文氣象等學科劃分成冊,但出版時又加上了『農業』分冊,時任少年兒童出版社第三編輯室編輯的洪祖業解釋說,『因為正是大躍進的時候』。 他也曾被高漲的革命熱情所感染。在1970年出版的第三版【十萬個為什麼】中,人們翻開第一冊第一頁就能看到這樣的問答:『為什麼我們計數的方法大都是十進制的? 1.因為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要胸中有數。2.因為手指頭只有十根。』 『這部書一直跟國家重大事件聯繫在一起。』在2011年底舉辦的啟動儀式上,韓啟德院士指出,『1956年,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後,【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出版;1995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十萬個為什麼】新世紀版(第五版)出版。』 相比宏大敘事,這套叢書更為關心幾代中國人細枝末節的生活。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集結了1483個『為什麼』,包括『為什麼汽水瓶一打開會有很多氣泡翻騰』、『搪瓷的缸子為什麼不能在火上燒』、『蠶寶寶為什麼要吃桑葉』等如今看起來很簡單的科學知識。其中提到菠菜豆腐不能一起煮,會產生草酸鈣,對人體不好,沒過多久就有人來信詢問『我們單位食堂都這麼做呀,到底行不行』? 另一篇解釋鏡子原理的文章,啟發了幾個河北靈壽縣的殘障農民。他們給作者葉永烈發來感謝信:『按照你所說的方法,銀鏡果然做成了。我們非常高興,解決了我們幾個殘廢人的工作問題,解除了我們殘廢人不能下地勞動的苦惱。』 『那個時候,鏡子還是限量供應,很多人買不到鏡子,就按書上的方法自己動手。』葉永烈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感慨道。 這本起初只有32開大小的叢書,一經問世就引起轟動。【人民日報】用『不脛而走』來形容暢銷的場面。到了第二版時,僅僅是審稿人就網羅了各個領域的大家――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錢崇澍、蘇步青等。 當科普圖書一直走下坡路時,誰還會看【十萬個為什麼】 不過,『老前輩』沒工夫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對他來說,重出江湖面臨着不小的壓力。 有媒體觀察,早在1999年,【十萬個為什麼】推出『新世紀版』的時候,銷量就有所減少,『較之前上千萬套的總印數大大縮水至50多萬套』。 為了擴大銷量,『新世紀版』【十萬個為什麼】在各地搞起簽名售書活動,不止請來了第一版的作者葉永烈,還在各地選擇『最大的新華書店』,並在門口掛起了紅色橫幅。『今年送禮送多少?送【十萬】正好!』當臨近春節時,各地推廣圖書的人應景地打出這樣的廣告。 『從2000年以後,科普圖書一直在走下坡路。』洪星范坦言。影響科普圖書銷量的,除了無處不在的網絡以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引進圖書。 據洪星范介紹,從2008年開始,少年兒童出版社就有修訂出版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的打算,但直到2011年才『下定決心,頂着各種壓力也要做』。 在項目啟動時,洪星范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女兒會不會喜歡看。在他的印象里,如今已經上小學的女兒,從三四歲時就喜歡看美國『探索頻道』的節目。 這一回,『老前輩』乾脆主動出擊,向讀者徵集『為什麼』。這套做法對他來說並不陌生。當第一版編輯工作起步時,洪祖業就拿着『16開大小,打着橫線』的問卷到兩所小學徵集問題。當年,相似的問卷出版社總共印發了一萬份,收回了七八千份問卷,『塞滿了兩大抽屜』。 2011年,新一輪的徵集問題活動開始,除了問卷這個老法寶以外,『老前輩』還使出網絡這個新武器。『海洋卷』的問題徵集通知甚至貼上了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的主頁。 最終,『老前輩』得到了3萬多條『為什麼』。其中一些問題甚至把專家都給難住了。7月28日下午,一場【十萬個為什麼】閱讀分享會在上海長寧區圖書館舉行。雖然洪星范邀請了擔任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楊雄里院士,但是孩子們的問題還是很難得到標準答案。 『夢是不是彩色的?』『人失憶了以後,他的記憶去了哪裡?』『鼻子為什麼能聞到味道』…… 在洪星范的記憶里,當天除了關於鼻子為什麼能聞到味道的問題,楊雄里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以外,『其他只能談談科學家最近怎麼看的』。 而在把其中來自小學生的兩萬多條問題整理分析以後,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方明生教授對其中一條尤其興奮,『為什麼茄子會浮在水面,而土豆會沉下去』?在他看來,這明顯是有了生活經驗才能提出的問題。 但根據方明生的定量分析,小學生並不是對每個領域都興趣盎然。數學是得到問題最少的領域,只有0.29%,而『本以為問題爆棚』的計算機領域,提問數量也只有2%左右。 『這說明我們現在的教學中往往沒有通過操作引起學生們對原理進行思考。』承擔過兩項與課程改革有關課題的方明生分析,『現在的孩子們都把電腦玩得很熟,但是沒有人問一句,電子郵件為什麼能快速準確地送到對方手中?』 普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前沿往往就差『為什麼』這一步 對於洪星范來說,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對女兒的科學探索意識感到滿意。『為什麼會有地球引力。』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女兒的提問讓做了十幾年少兒科普圖書的洪星范愣住了,不得不趕緊去請教專家。 但讓他惋惜的是,這種能力正在女兒身上慢慢消失。『每天晚上回來數學一張卷子、語文一張卷子、英語一張卷子,輔導完就九點半了,』洪星范感慨,『孩子一年級還能提出點問題,二年級就少了,三四年級就別想了。』 洪星范發現,女兒的問題普遍存在。與【十萬個為什麼】這個越老越『俏』的前輩不同,孩子們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迅速失去和科學玩耍的興趣。 『小朋友們往往能提出來科學前沿的東西。』洪星范說。而在徵集問題中,他發現發往中學的問卷往往沒有收到很好的回應。 『年紀越大越不會提問,』洪星范說,『但實際上,普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前沿往往就差了提問這一步』。 為了調動這些正在喪失提問能力的孩子的積極性,躲在出版社幕後的『老前輩』還留有新的招數。 『新版書里,有相當多的問題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洪星范驕傲地介紹。 對於這種做法,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孫正凡很是贊同。除了圖書編輯以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科學松鼠會的成員『老孫』。這個致力於科學傳播的非營利性機構也參與了新版【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 『老孫』認為,傳統的科普都是一種『知識型科普』,把科學看做一個神聖的話題,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對科學的誤解。 『科學不等於正確,科學是可以被證偽的,』這位天體物理學博士說,『只有打破對科學宗教般的虔誠,才能激發人們去思考。』 在第六版的【十萬個為什麼】中,『老前輩』就自己先認了一回錯。據孫正凡透露,對於地震是否能預測的問題,這套即將推出的書給的答案是地震很難準確預測,面對地震我們更多能做的是普及防災和自我救護的知識。就在之前的一個版本中,他還一口咬定地震可以預測,並舉出了1975年海城地震被成功預測作為證據。 在親眼見證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誕生的老編輯洪祖業看來,這種嘗試在上世紀中葉是不敢想象的,『一般有爭議的話題不收,怕誤導讀者』。 洪星范沒有這種擔心。他曾經對大家閱讀【十萬個為什麼】的習慣進行調查,發現很少有人把整套叢書從頭讀到尾的,更多的人是在目錄里找到感興趣的話題,然後讀下去。 『科學知識的積累不是「十萬」應該承擔的任務。讀書的人,都是被問題後面那個你完全不了解的科學世界所吸引。』有了調查結果,洪星范肯定地說。(記者 陳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