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世的時候,對別人給他的讚譽都推掉,如『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唯獨對於學習,孔子不但當仁不讓,而且經常自我肯定。他甚至認為很少有像自己這樣『好學』的人。他對諸弟子的肯定,好學往往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好學在孔子那裡簡直是最重要的品質。因為好學,所以快樂得忘記了憂愁,甚至忘記了衰老。那麼,在孔子看來,怎麼做才算得上好學呢?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思是: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做事果決,說話謹慎,就教於有德之人,使之時時匡正自己,此謂好學。這句話蘊含着孔子獨特的好學觀,也是後世儒家好學的衡量標準,對於今天我們提倡學習型社會建設,很有參考意義。 在孔子看來,一個好學的人首先要將學習與物慾脫開。一個求學者如果孜孜於衣食居住的安適,一定談不上好學。同樣,好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錦衣玉食,心靈之養甚於居養之安。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是成為『有道』之人,名聞利養並非先務。這不是排斥物質,而是強調學習就是學習,不要附帶上物質目的。這一思想影響中國深遠,很多出自寒門素族的士子以此自勉。 事實上,學習一旦被賦予過多的訴求就會走樣。歷史上曾經記載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可見其學習的純粹性。所以,學習要到『好學』的程度,其目的一定是學習本身,而非其他外在。由此觀之,民間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車如簇』,實際是社會底層對於讀書與富貴的一種想象關聯。【王陽明全集》裡講到一個人讀書很痛苦,問王陽明為什麼那麼愛讀書?王陽明說你讀書時總想快速求功名,欲望形成你讀書時的心理壓迫,當然快樂不起來。所以,讀書之樂在於不要將讀書之外的目的、欲望,包括物質性訴求關聯起來,這是形成好學習慣的前提,也是好學的一種基本態度。 劉偉見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