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五中實驗班的同學們正在認真地聆聽語文老師講授『中華傳統文化』
大陸高中生用上了中國台灣地區國學教材,鄭州五中北師大實驗班的學生也成為該教材的首批使用者。那麼大陸首次引進的這套台灣國學教材到底是什麼內容?台灣國學在鄭州的課堂融入中是否能夠接地氣兒?台灣國學教材進大陸會一路坦途嗎?昨日,東方今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記者高冬麗/文邱琦/圖 探索: 台灣國學教材首次走進鄭州課堂 根據報道,大陸近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來自台灣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教材――由中華書局引進的台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據記者多方打探獲悉,目前在鄭州,只有鄭州五中北師大實驗班兩個班的學生使用了該套教材,且該教材作為語文課的一部分。這也是台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 其實,早在2008年,新華出版社就將這套教材以【國學基本教材】為名出版,那次是大陸首度引進台灣國學教材。但是該教材並沒有正式進入試點作為教材推廣使用,而是作為大眾讀物。 曾有專家表示,無論是從出版還是從教學的角度,此次教材的引進出版都可以看做一個『探索性典範』。 揭秘: 課本內出現感動中國人物 據了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台灣可謂家喻戶曉。從1954年開始,台灣地區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那麼,引進的這套教材到底長什麼樣?內容與台灣教材有啥區別呢? 昨天上午,記者在鄭州五中見到了這套教材,該教材名字由台灣慣用的『基本教材』改成大陸慣用的『基礎教材』,共分上下兩冊,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共計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和【中庸】4章。每個單元之前均附有『引言』,後則設有『問題與討論』。各章下面均列有『章旨』、『解讀』、『相關名言』等,大部分單元後面還列有『今人今事』與『歷屆大考試題』。 引進版教材改動最大的部分,是將每個單元的台灣版『今人今事』全部替換成了大陸學生熟知的『名人事跡』,如在『孔子為人』的章節中,台灣原教材使用的今人事例為台灣證嚴法師,內地引進版引用的今人事例是紮根『懸崖小學』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在論古今人物與孔門弟子章節中,台灣原版教材用的典例是『教育哲人――辛志平』,引進版教材用的是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支教勞模白方禮;在論孝章節中,台灣版教材用的是『仁孝典範――陳樹菊女士』,引進版用的則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替犧牲戰友盡孝的李彬』;論道德修養章節中,台灣版教材用的是『以善會友,以友輔仁――嘉邑行善團』,引進版用的則是『謙謙仁者,大師風範――啟功』。 緣由: 讓學生在了解中傳承傳統文化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也有許多關於論語及國學的教材,可鄭州五中為什麼會選用這套教材呢? 『這套教材很適合學生學習。』鄭州五中高中語文學科組長李艷慧說,市場上很多有關國學及論語的教材,都是整篇文章後有註解,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比較枯燥,而這套教材則是按『核心思想』將文章重新進行了『組合』,便於學生閱讀與學習。 另外,現在高一語文必修課中,『名著導語』里推薦有【論語】,而高中選修課中也有涉及【中華經典文化研讀】和【中國古代散文詩歌欣賞】。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幾乎涵蓋了這些內容。』李艷慧表示,北師大實驗班在課程設置上可以不局限於課本,所以他們就選取了這套教材。 不過,她也表示,這套教材在台灣地區用了60多年,能經得起考驗,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借鑑。 『我們希望學生們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將其發揚光大。』李艷慧表示。 眾議: 改編很符合學生學習習慣 兩岸教學模式存在不同,引進版教材在鄭州是否會水土不服?學生們對改編的教材又有什麼看法呢? 『與以前看的論語相比,我覺得這個教材挺新鮮的。』鄭州五中北師大實驗班學生孫燦燦說,每章後面的相關名言,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她的知識面。另外,後面附的大考試題,不僅有全國各地有關該章的部分考題,甚至涉及華約、北約自主招生題,台灣地區國文考題以及新加坡GCEA-LevelH2試題,讓她能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北師大實驗班學生李嘉輝則認為,教材按章節分類,很符合他們的學習習慣。 『有些章節後面的問題與探討的試題也很有趣。』李嘉輝說,比如『論詩禮樂』後面就配有【快樂頌】的歌詞,並分析了作者的思想,很對他們這一代學生的胃口。 打探: 老師將身邊人與事融入課堂 那麼,作為首批使用這本教材的學校,老師又該怎麼教呢? 『我每周都會抽出一節課時間講這本教材,兩年可以學完整套教材。』李艷慧表示, 講課前,她會提前幾天告知學生們進行閱讀、預習,課堂上,她會挑部分內容進行講解。 不過,與普通語文課不同的是,李艷慧在課堂上會將大量的時間用於讓學生們發言。 『引進這套教材,不是單純讓學生們作為課程來學習,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李艷慧表示,課堂上,她將融入大量身邊的人與事,並讓學生們搜集名人名句或真人真事進行探討。 她舉例,比如在講【孔子為人】時,她就會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講【論學】,她會讓學生們說說研究學問的態度與樂趣;講【論孝】,則讓學生們講講有關孝道、孝心的理解與身邊事。 那麼,課外學生又要閱讀,還要搜集名人名句,會不會增加學生負擔?對此,李艷慧表示,學生們有專門的課外閱讀時間,所以不會增加負擔。 難點: 專業老師缺備課需查大量資料 實際上,台灣國學教材的推廣沒有預期的那樣一帆風順。除了教材容量大,沒有那麼多課時來消化這些內容外,最主要的是師資的缺乏。 教語文20多年的李艷慧也表示,備課比較累。 『要想給學生講好這門課,自己就必須將內容吃透。』李艷慧說,國學內容博大精深,有時候,為了講明白一句話,就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 其實,不只是李艷慧有這樣的困惑。據媒體報道,國內專門開設國學的大學很少,所以許多語文教師並沒有系統學習過國學,因此在使用台灣新版教材前,老師們要先自我進修。 對於推廣中的困難,作為台灣國學教材引進方的中華書局負責人也曾表示,課時還可以擠出來,但師資隊伍的缺口很大,這是推廣中面臨的最大問題。許多學校的國學老師是從語文老師隊伍中挑出來的,只有小部分學校才有自己獨立的國學老師。 來源:大河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