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晉中10月12日電 (李新鎖)秋收時節,傳承千年的後溝古村內雞犬相聞。和千百年前一樣,後溝村民依照農時生活、勞作,播種收穫。雖已開發旅遊多年,但面對城市化、老齡化的問題,村民依然流露出對『傳承古村』的擔憂。
後溝古村位於山西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因其濃縮了黃土高原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保存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2005年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範基地。對此,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評價稱,在商品文化所向披靡的今天,後溝古村是民間文化的一個代表、一個經典,『是農耕黃土文化的「化石」』。 據介紹,後溝村起源無證可考,從考古發現的一塊唐代墓志銘推算約為公元819年。從1000多年前開始,後溝先民開始在此建房修廟,繁衍生息。在方圓不足1平凡公里的村落里,遺存觀音廟、真武廟、文昌閣等神廟13座,包容儒、釋、道於一體。 進入10月,後溝古村已進入『秋收冬藏』的輪迴。山地里的玉米入庫,半坡上的紅棗落盡。走在村中石板路上,來往所見多是中老年人。和中國很多農村類似,隨着城市化的推進,只有250餘口人的後溝村已留不住許多年輕人。村民張真虎說,雖然從2005年就開發旅遊,但村里多數年輕人仍選擇外出工作。再加上『撤點並校』後學生外出上學,村里幾乎全是老年人。 旅遊開發多年,村民的生活也悄然發生改變。除了遊客參觀,不時有影視劇組進村取景、拍攝,村民坦然面對各類鏡頭,依託旅遊自發經營。村中酒作坊的釀酒師傅說,近些年,他接受過的採訪多得數不過來,『外面的人對古村還是很感興趣』。 走在村中街巷,張真虎如數家珍:當地有民諺說『四十里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先人當初建村時很有眼光,後溝村四周是山,龍門河穿村而過;觀音堂大殿屋檐下的木雕龍鳳交替,『這在別處很少見』。在張真虎看來,後溝村之所以歷經滄桑,保存完好,一方面緣於地處偏僻,另一方面緣於民間保護,『村民自己不破壞,也不允許外人破壞』。 10月以後,遊人漸少,後溝村也顯得空曠。在張家祠堂前,一副對聯很是醒目――『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張真虎說,張家是後溝的大姓,但現在人們已不大重視祠堂,年輕人也不甚熱心。村里人也在擔心後溝的將來,『但沒什麼好辦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