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顏子第七十九代孫:讓儒學『道回尼山』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4-5-23 20:21|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651|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社濟南5月23日電 題:顏子第七十九代孫:讓儒學『道回尼山』 在民眾中煥發活力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如果儒學僅僅是學者們研究的一種學問,這樣的儒學實際上是沒有前途,也沒有希望的。』在山 ...
中新社濟南5月23日電 題:顏子第七十九代孫:讓儒學『道回尼山』 在民眾中煥發活力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如果儒學僅僅是學者們研究的一種學問,這樣的儒學實際上是沒有前途,也沒有希望的。』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尼山聖源書院執行院長顏炳罡看來,儒學只有化爲千百萬人自覺、不自覺的行爲或者生活方式,才能彰顯出其真正意義和價值。
  爲東西方文明對話交流搭建平台的『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23日即將閉幕。與會多位海內外專家皆認爲,中國儒學的魅力在於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座中的顏炳罡,則正是民間、大眾儒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聖水峪鎮北東野村,每天清晨,面向全村的廣播中會傳來【弟子規】兒歌,在聲聲誦讀中,村民們開始一天的生活。街道兩邊,『德不孤,必有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寬恕別人就是原諒自己』等文字隨處可見。一個月兩次,村民會互相招呼著『聽報告去』,聚在城裡來的儒學專家前聽講。
  『這就是「道回尼山」』,顏炳罡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談起尼山聖源書院實踐一年多的『鄉村儒學講堂』。
  2010年,坐落在孔子誕生地尼山腳下的尼山聖源書院正式啟用,在北東野村、夫子洞村、周莊等村莊環抱下,書院四周雞犬之聲相聞,一派鄉土氣息。在這裡,尼山聖源書院的決策者們卻發現,或許是社會大環境使然,村莊中已民風不古:潑婦罵街、小偷小摸、富裕起來也不贍養父母……
  聖源書院的專家學者們坐不住了,2012年底,牟鍾鑒、王殿卿、劉示範、張踐、顏炳罡、趙法生等專家嘗試走進鄉村,從最淺顯易懂的孝道、弟子規開始,向村民講授儒學。據說,剛開課時,爲吸引村民前來,書院還會給聽課的村民發放洗衣粉或毛巾等日用品。兩場孝道課下來,上至七八十歲的老者,小至四五歲的村童,都被專家生動、『接地氣』的講述吸引,自願走進課堂。
  『老百姓們說,「這比電視好看」』,顏炳罡說著笑起來。據當地村支書反應,村風至少有四點變化:偷竊沒了,罵街沒了,不孝順父母的沒了,村里衛生整潔了。
  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儒學講堂已舉辦22期,聽課民眾超過6000人次,現已在泗水縣聖水峪鎮全面展開。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曾這樣誇讚弟子顏回。1960年出生的顏炳罡,爲復聖公顏子第七十九代孫,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留校從事儒學研究和教育至今。
  『尼山聖源書院有兩句相當深入人心話:一是「以儒家的精神做儒家的事業」,二是「我們是一批背著乾糧給孔子打工的人」。』顏炳罡再次強調,儒家不僅僅是一個學者的理論研究課題,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有深入、融入到民眾生活中,儒學才是活的。尼山聖源書院倡導『道回尼山』,就是希望讓儒學從尼山原點出發,重新煥發生命活力。(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