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本报4月4日推出报道《重新认识汉字》,介绍百年前语文教科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澄书》”)重新影印情况,引起读者极大反响。许多读者纷纷致电本报,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澄书》背后的故事。为此,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了著名媒体人、《澄书》出版策划人胡赳赳。他表示,《澄书》在今天更应成为一家人共同阅读的工具书。 记者 魏沛娜
100年前的孩子: 12岁能认3000多汉字 《文化广场》:这套书共分四卷八册,每卷均为不同内容。你觉得它在编辑体例上有何特色? 胡赳赳:首先是体量丰富,那时孩子到12岁就能认3000多个汉字了;其次是集字有认知和科学依据,相同类型的字放在一起,而且配以精美的图画,这都符合认知规律;书的编排按“六宫格”的形式,由书法家和画家来创作,如今即便是把它作艺术品来看,也是极好的收藏品。有人说这套书难,那是因为没有认真去读过,而且我们的阅读能力也“退化”了。 《文化广场》:从内容方面看,《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共选3921个汉字,这些字在挑选、字词意义解释上有何独特? 胡赳赳:这3000多个字,都是常用字,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生物、历史、生活、科学,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所以可以想象,那时的孩子认完这些字后,其“常识”已经基本具足。我们现在的教材在“常识”性方面不足,常常靠家庭教育来弥补,这对孩子来讲是负担很重的。 100年前的语文书: 插图均为《点石斋画报》风格 《文化广场》:插图762幅,为此套书另一明显特色,是真正的图文并茂,这些插图有何特别之处? 胡赳赳:插图为《点石斋画报》风格。该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共发表了4000余幅作品,当时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这些画家多参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优美。点石斋画报多由苏州画师创作,而《澄书》亦如此,由署名为“吴子城”的画师所绘,吴子城可能是集体创作的一个笔名。这762幅绘画与《点石斋画报》一样,极具收藏与欣赏价值。绘画加上书法,实则书画双璧,具有高超的人文修养和技法。 100年前认的“第一字”: “天”字教你培养独立人格 《文化广场》:此书卷一第一个字是“天”,卷二的是“礼”,卷三的是“数”,卷四的是“孕”,如何看待每卷的首字,它们传达出特别的用意吗? 胡赳赳:我想编者是有意味的。天者,自然也,先做一个自然的人,也就是宇宙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做“天民”,这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礼者,社会也,人首先是个自然的人,其次才是个社会的人,自然属性是第一属性,社会属性是第二属性,职业属性是第三属性。数,即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黄帝内经》所传达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孕,则有《易经》之“生生不息”之意,也是对童蒙的期望。我想,这四个字作为四卷开篇,是编者的意味深长。 100年前的国家观: 五百家为“党” 《文化广场》:从这套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物质观、民族国家观等观念吗? 胡赳赳:例如对“党”的解释,《澄书》曰:“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这是对10岁以下,对11岁以上的更进一步:“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 《新华字典》释“京”:“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澄书》则曰:“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再如“物”,《新华字典》解释有二:东西;“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澄书》释义为,凡生天地之间者皆曰物,分动物、植物、矿物。 100年前的世界观: 熟知潮汐现象,绘制世界地图 《文化广场》:《澄书》的诞生也处在思想杂出的旧学、新学接壤之际,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胡赳赳:如:卷一中印有51幅世界和中国地图的插绘。又如:对于电的解释,就很有意思:“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电速三倍于光,每秒约行五十七万英里。动植及金类多有含之者。今所用,则人造之电也”,讲到了人可以发电。由电的概念扩大到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雷声必在电后者,光行较速于声。如施放火炮,先见火后闻声也。避雷之法,勿近铁器,勿着湿衣,勿倚高墙,勿开窗户。屋高设防雷杆,可以引电入地”,为小学生提供了有用的防雷知识。 对潮汐现象,教科书作了长篇解释,引用了当时的最新发现:“潮汐之理,昔人但谓地与日月相吸而成,惟地球背日月面成潮之理,终难明确。数年前美国天文学家,谓地球对日月面与背日月面所成之潮,不仅关日月吸力,更由向心离心二力而生。对日月面之水,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故水也对日月凸出而成潮。背日月面之水,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故水也背日月凸出而成潮。对面既有潮,背面复有潮,故地绕本轴一周潮必两至。”此时,科学术语“向心力”、“离心力”见诸语端。 编辑:秋痕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