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泗水6月22日電 (楊曉衛)『作揖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禮節,兩手抱拳高拱,慢慢彎下身子,向人敬禮,表示尊敬……』21日是鄉村儒學講堂開課的日子,位於尼山腳下的聖源書院,近百位『學生』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顏炳罡的引導下向孔子行作揖禮。
泗水縣聖水峪鎮北東野村村民唐建娥學着老師的樣子,肅穆站立,把雙手舉至齊眉再深深下拜,連續重複四次,之後老師宣布『禮成』。自鄉村儒學講堂2012年底開設,唐建娥只要有時間就會到儒學講堂聽課,上周因為麥收沒聽成,她有些遺憾。 『我們都喜歡聽,來這裡能學「文化」,老師講的孝順老人、家庭和睦都是我們用得到的。』年過半百的唐建娥一直對自己只上過小學『耿耿於懷』,因此她把每兩周一次的鄉村儒學講堂放在了心上,『有老師講課,還有唱歌、表演節目,比看電視好,大家領着孩子、攙着老人來聽課。』 在椿樹溝村的鄉村儒學講堂,遠遠地就聽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的讀書聲。記者在課堂看到,教室座無虛席,從六旬老人到五歲兒童,所有人都手捧【弟子規】,認真誦讀。 第一次開設鄉村儒學講堂時,泗水縣聖水峪鎮北東野村支部書記龐德海擔心村民們『不感興趣、沒人聽』,但牟鍾鑒、劉示範、顏炳罡等文化學者的話鼓勵了這位村支書。『教授們說咱們這個地方是孔老夫子的家鄉,腳下的路孔老夫子小時候也踩過。咱們這裡的人要懂禮貌、要孝順、要和睦。』龐德海回憶到,起初為吸引村民聽課,書院會給村民發小禮品,後來沒有禮品每次也有近百人自覺來學習。 據粗略統計,一年多來,鄉村儒學講堂僅在聖水峪鎮就舉辦了76場,聽眾達2.3萬餘人次。 『「山東鄉村儒學現象」的出現是山東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源地的顯現。』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尼山聖源書院榮譽院長牟鍾鑒認為,如果長期用儒家道德教化人肯定會有好的效果,但『沒想到見效這麼快』。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要將儒學發揚光大,精英儒學和鄉村儒學缺一不可。 在北京大學儒學院副院長干春松看來,儒學的生命力不僅存在於精神生活中,也存在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鄉村儒學是儒學發展的新契機。但他同時提出,『儒學的生命力在鄉村,但其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城市』。山東要成為儒學發展新領域的領跑者,必須作出更多思考和探索實踐。 作為鄉村儒學講堂的發起人之一,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尼山聖源書院執行院長顏炳罡有更長遠的打算,『未來我們還會講【論語】、【孟子】,也會講家風家訓,我們要讓尼山聖源書院成為最受人尊敬的書院,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從這裡流淌出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