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時光再現,在嶺南理學發展500年後的今天,南中國『理學名山』西樵山上再次重現『理學百家講』的盛景。6月26日至28日,『理學與嶺南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康園論壇在廣東南海西樵山舉行。數十名來自國內外理學研究名家與學者共同論道嶺南理學。
同樣是這一座被稱爲『珠江文明燈塔』的西樵山,在嶺南理學500年的發展脈絡中,它與被與會學者稱爲『理學嶺南化第一人』的陳白沙『結緣』,它見證著湛若水、方獻夫等明代大儒集聚講學的盛況,在它的『身上』還走出了受陽明心學影響的近現代思想學者康有爲,引領理學走向新階段。 可以說,理學文化的鋒芒從未在這裡消隱。這座『悠悠山水、質疑問難』之地,訴說的並不僅僅是嶺南理學過去的輝煌。在500年後,包括近現代理學研究大家陳榮捷的弟子在內,眾多現代理學名家再度聚集於此,這象徵著西樵山上的理學傳奇仍將生生不息傳寫下去。 崛起之問 『夷蠻之地』何以『痛擊北方理學正統』? □在宋明理學的發展史上,程朱理學所在的北方是權威正統之地。但曾經被認爲是夷蠻之地的嶺南地區,爲何後來可以崛起嶺南理學?甚至有學者認爲『能夠給予程朱理學革命性痛擊』? □一位失意的考生成爲了嶺南理學崛起的關鍵人物,他就是被認爲『把理學引入嶺南後,實現理學嶺南化第一人』的明代碩儒陳獻章,即陳白沙。 在宋明理學的發展史上,程朱理學被看作是正宗的北方權威。但曾經被認爲是夷蠻之地的嶺南地區,在後來崛起出被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博士邢益海稱爲『能夠給予程朱理學革命性痛擊』的白沙學。 『文化的崛起絕不是單一現象,嶺南理學的發展背靠當地經濟崛起。』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春來說。彼時,嶺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於中原地區,顯得較封閉。但在南宋以後,江浙逐步成爲商業和學術文化中心,嶺南地區憑著活躍的海上貿易,經濟逐步得到發展。 特別是在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下,廣州成爲明王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邢益海認爲,到了明代,嶺南經濟已經在明王朝經濟版圖上扮演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同期,嶺南文化仍以外來文化爲主。在當時,佛教受到極大推崇。包括西樵山在內,山上修建了不少寺廟。在長時間接受禪宗佛教等外來文化的洗禮後,溫春來表示,嶺南地區迫切需要在文化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時,一位失意的考生成爲了嶺南理學崛起的關鍵人物。 他就是後來憑著理學成就,成爲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明代碩儒陳獻章,即陳白沙。『把理學引入嶺南後,實現理學嶺南化的第一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劉勇如此評價。 但陳白沙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出生於江門一個小漁村的他一直問仕不順,曾幾次赴京考科舉都未能考中。 然而,多次的進京,使陳白沙結交了一群中原地區的士大夫,彼此經常一起研究理學。學者認爲,陳白沙對嶺南理學的貢獻,並不是單純引入理學,而是在此基礎上孕育出自己的理學思想,使明代學術文化主流由理學轉向心學。 儘管後來在心學系統中,陳白沙的名氣弱於後來的王陽明。但在現代研究宋明理學奉若必讀之物的【明儒學案】中,作者黃宗羲明確認爲白沙學是陽明學的先導。而現在學術界也一致認定『白沙學』爲心學,視其學問爲上承陸九淵、下啟王陽明的心學系統。 而陳白沙這套被稱爲白沙學的理學思想,背後帶有極強的本土特色。邢益海認爲,像陳白沙的『自得之學』中的禪學特色就是典型的嶺南化特色。 比如陳白沙本人雖然極少撰寫議論文,但在他『詩語』如『禪語』,從不避諱禪佛教,如『乾坤許我具隻眼,名利真誰破兩關』;『濂洛諸公傳不遠,風流衣缽共團蒲』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嶺南理學傑出代表與後來的南中國『理學名山』即西樵山,正是結緣於500年前,陳白沙開始孕育自身理學思想的時候。 據學者研究,陳白沙留下的如【舟經西樵】、【舟望西樵山感懷】等詩作應該就是陳白沙在赴京途中,舟經西樵山所作。 盛況之考 明清大儒因何聚首西樵山? □從明代『四大書院』到清代『三湖書院』,一大批名人大儒聚集西樵山講學。理學在嶺南地區的興起是整個區域性的現象,但爲何理學大儒都選擇聚集在西樵山之上,使其成爲嶺南地區理學主要講學據點? □西樵山曾經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民山』。因爲士大夫的講學注重『藏於山』,他們共同選中了西樵山,讓西樵山贏得『理學名山』之美譽,實現了從『民山』到『名山』的轉變。 如果要提到嶺南理學名家與西樵山的更深淵源,那麼作爲陳白沙的代表性弟子湛若水必定是繞不過去的人物。 與出身江門新會一個小漁村的陳白沙不同,湛若水出自商人之家。史書記載。弘治五年,湛若水在廣東鄉試合格,但次年會試落榜。同樣是失意的問仕經歷後,弘治七年,聽了陳白沙講學的湛若水選擇放棄科舉師從陳白沙。 但與陳白沙相對封閉的講學足跡相比,湛若水的講學已不再局限在嶺南,而是逐步把自成派系的嶺南理學推到外地。 後期仕途較順且爲官時間長是湛若水得以廣泛講學的重要基礎。弘治十八年,湛若水以40歲之齡挑戰會試,後以第二甲第三名進士登第。在他的官場生涯中,在當時朝代的6個部委,湛若水曾經擔任過3個部委的尚書。 其中,湛若水又在南京地區長期擔任官職。彼時,南京是明代流行時尚文化之地,聚集大批文化界精英。『很有生意頭腦的湛若水還結交了許多鹽商,爲他的講學提供了很好的經濟基礎。』劉勇說道。 在政治地位與講學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向來不問出身,只要有向學之心就收爲學生的湛若水迅速地聚集了一批門生。 另外,正如【明儒學案】中提到湛若水講學的一大特點,『凡足跡所在,比建書院以祀白沙。』統計顯示,湛氏一生創辦書院五十所,門生三千九百餘人。 湛若水的足跡也由此進入了西樵山。 明代中後期,西樵山上出現了第一家書院,正是由湛若水所建。史書記載,同期,修建於宋朝的湖南嶽麓書院和江西白鹿書院雖早已名揚天下,但後來由湛若水於西樵山上修建的書院名聲卻直逼前兩者。 他的這一舉動也開啟了眾多理學名家聚集西樵山講學的景象。就在湛若水於西樵山修建了第一座書院後,同一年,另一位理學大師方獻夫也在西樵山上建立石泉書院。在這之後不久,曾任禮部尚書的理學大師霍韜也在西樵山上建立四峰書院。 那麼,理學在嶺南地區的興起是整個區域性的現象,爲何理學大儒都選擇聚集在西樵山之上? 溫春來表示,當時西樵山名氣只在坊間流傳,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民山』。但因爲士大夫的講學注重『藏於山』,他們共同選中了西樵山。眾多理學名儒的這一抉擇讓西樵山贏得『理學名山』之稱,實現了從『民山』到『名山』的轉變。 劉勇對此持相同的觀點,他補充,彼時西樵山上擁有眾多寺廟,士大夫們也希望儘快清除寺廟,發揚儒學。 在湛若水涉足理學十多年後,他的朋友,另一位理學大家王陽明成爲心學傑出代表。這些學者大多各占山頭,遍開私學。來自華南師範大學的學者陳椰表示,在明朝嘉靖年間,嶺南地區正式形成三大理學講學據點,即潮州桑浦山、惠州羅浮山和南海西樵山。 未來之路 康有爲制度化儒學對當下有何裨益? □關於康有爲在理學界的影響,在有關專家看來,康有爲新學可視爲嶺南理學的終結,但也有一些學者對觀點有異議。在深入鑽研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不斷吸收西學基礎上,康有爲營造起自己的思想體系。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廣東省著名文化學者甘陽認爲,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爲,理解中國不能單純用西方的做法。康有爲處在晚清歷史巨變維度,雖花大量時間了解西方,但他畢竟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研究康有爲對救亡圖存所做出的思考與探索,在當下仍具一定的借鑑意義。 在湛若水、王陽明之後,嶺南理學已開始缺乏代表性人物。但到了近現代,同樣是從那一座曾經見證『嶺南理學百家講』的西樵山上,走出了一位引領理學走向新發展階段的大家――康有爲。 康有爲秉承嶺南理學的傳統,對理學及其演變過程作過系統的探究。理學對康有爲思想的意義,主要通過康氏的早期著作,在萬木草堂的教育活動以及他對『四書』的註解表現出來。他的『四書注』表明了將維新思想和大同學說與傳統理學相融合的努力。 史書記載,康有爲早年的師傅,南海九江鎮人朱九江是道光年間的進士,當時的學風主要由乾嘉漢學所主導,但朱九江很早看到了這條學術理路的內在不足和問題,其主張以程朱理學爲主,兼采陸王心學,融合漢宋之長,探源於孔子之學。 康有爲在理學界的影響,在邢益海看來,康有爲新學可視爲嶺南理學的終結。也有一些學者對觀點有異議。但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表示,一個公認的說法是,在康有爲的思想中,有很明顯受到理學大家王陽明的學說所影響。 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唐文明看來,『山水幽勝的西樵山上白雲洞內,康有爲留下一段進修理學的經歷,某種意義下,這一經歷類似於西方的靈修』。 那麼,康有爲的理學修學經歷,對其後維新變法、教化制度改革、建立孔教的思想產生著何種影響? 唐文明認爲,康有爲是認識到儒學的不足,在儒學基礎上加上公羊學,以此實踐教化制度改革。朱熹理學融合公羊學,就是康有爲的儒學概念。通過對上古以來不同階段的教化制度的鑽研,康有爲在【教學通義】中形成了敷教主張,這確定了他後來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 唐文明曾提出過這樣的窺測,象山、陽明一脈以訴諸良知爲要義的心學傳統對於康有爲的孔教論所具有的類似的支撐性意義。馬丁・路德在基督教世界裡以良知的名義革新了傳統的教會制度,康有爲則企圖在儒教世界裡以良知的名義革新傳統的政治制度。 所以,一方面是政治制度方面的種種變革主張,一方面是以宗教化的組織形式重新構想儒教的制度建設。以宗教形式重新構想儒教實際上意味著儒教的去政治化,儒教的去政治化,在他看來一定還是直面新的歷史處境,拯救儒教的唯一出路。 在深入鑽研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不斷吸收西學基礎上,康有爲營造起自己的思想體系。 關於康有爲的國教概念,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陳壁生認爲,國家需要承擔教化功能,要承擔道德建設功能,這是一種治國理念,而非政教合一。 關於康有爲專門研究的專家目前確實還不多。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廣東省著名文化學者甘陽認爲,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爲,理解中國不能單純用西方的做法,康有爲處在晚清歷史巨變維度,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巨變,康有爲雖然花費大量時間去了解西方,但他畢竟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研究康有爲對救亡圖存所做出的思考與探索,在當下仍具一定的借鑑意義。 西樵山聯姻中山大學造『嶺南文化新中心』 兩座高地牽手背後的 『文化廣東』新現象 ■新聞縱深 6月26日到28日,廣東南海西樵山。中山大學與西樵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再次牽手,聯合主辦『理學與嶺南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康園論壇。 在一場場精彩的學術對話背後,西樵山與中山大學的聯姻效應,正越來越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認可。這座南中國『理學名山』與華南最高學府之間的深入合作,堪稱廣東兩大文化高地的深度聯姻。 此次學術研討活動,也將落址於西樵山的嶺南文化研究院再次拉到聚光燈下。這座由南海區與中山大學共建的研究機構,堪稱西樵山自明代『四大書院』與清代『三湖書院』之後的『第三代書院』。 當中山大學的嶺南文化學者和西樵山千年文化底蘊越來越頻繁地走向對方,將給彼此帶來什麼?又將給嶺南,給廣東帶來什麼? 『我們肯定會從南海起步,未來輻射整個珠三角,乃至海內外,這才是古人口中「天下之西樵」應有的影響力。』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春來說。 在溫春來看來,中山大學從象牙塔走出,深入西樵山,無論對中山大學本身,還是對國際嶺南文化研究都影響深遠。在全省一東一西兩大文化高地牽手背後,一個新的嶺南文化中心正在走向崛起,或將給『文化廣東』的建設帶來深遠的影響。 擬重現『全國思想重鎮』景象 對真正熟悉嶺南文化發展史的學者來說,連日來的理學研討對話,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五百多年前那座儒學大家雲集的西樵山。 作爲國內知名的理學名山,西樵山自明朝開始,就是書院雲集之地:明朝中期,以湛若水爲代表的四大書院,名聲直逼湖南嶽麓書院和江西白鹿書院;至清朝,在四大書院之外,還形成了以三湖書院爲代表的、由鄉紳賢達創辦的鄉間教育機構,孕育出諸如維新志士康有爲等領時代之先的人物。 時至今日,原址重建的新三湖書院,以及進駐其中的嶺南文化研究院,堪稱西樵山的『第三代書院』。在當前,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的『院地合作』,多集中在產業及技術研發領域和理工類專業。這所由中山大學與南海區合作共建的文科性科研院校,成爲廣東『院地合作』的一個『異類』。 在中山大學的主導下,經過3年來的梳理、研討交流,西樵山作爲理學名山的文化脈絡與地位,正越發爲世人所知,在學術界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已經迅速提升。『在學術界,嶺南歷史文化研究的起點高,學術影響大,也是國外研究者研究中國的重要領域。』溫春來告訴筆者。 不言而喻的是,如果能真正成爲嶺南文化新的思想中心,對西樵山乃至南海的文化地域、區域形象將帶來眾多深遠影響。而作爲國內嶺南文化、歷史人類學領域的絕對權威,中山大學正在越來越重視西樵山的重要意義。 『中山大學踏進西樵山這一風水寶地,無論對中山大學本身,還是對國際嶺南文化研究都影響深遠。』在溫春來心中,中山大學在西樵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重新再現明代時當地作爲全國『思想重鎮』的景象。 『嶺南文化東西軸』之上的聯姻 中山大學與西樵山的努力,並非孤例。近兩年來,在國內歷史文化濃厚的一些省份和地區,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爲熱點。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地方與高等學府合作,共建研究機構。 以儒學源頭山東爲例,2010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與山東大學合作共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這被視爲山東大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山東大學曾表示,將力爭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建設成爲國內一流、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儒學乃至中國古代文化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獻整理、信息交流、社會服務的學術重鎮。 在國內另一傳統文化大省河南,河南大學也與開封市政府共建了河南大學宋文化研究院,提出深入挖掘宋文化資源,積極打造宋文化品牌等目標。 梳理國內同類研究院可以發現,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各地政府決策背後的共同目的。而在溫春來看來,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對象和影響範圍,未來也將遠遠超出西樵山,乃至超出廣東。 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中大在東,西樵在西,某種程度上,一東一西兩大文化高地的牽手,正是對一條『嶺南文化東西軸線』的暗合和呼應。 今年年初,西樵山所在的南海西部片區,正式將其規劃定位深化爲以『一芯兩脈』建設『佛山文旅綠芯』。其中,『南北脈』貫通西樵山南北向的南海丹灶、西樵、九江三鎮;與從東到西連通廣州、佛山祖廟、南海觀音、南海康園、高明皂幕山乃至雲浮六祖的『東西脈』,共同交匯於西樵山。 這條東西向軸線,在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鄧偉根看來,是一條『嶺南文化孕育、變遷與傳承之軸』。 『我們肯定會從南海起步,未來輻射整個珠三角,乃至海內外,這才是古人口中「天下之西樵」應有的影響力。』溫春來說。這一東一西兩大文化高地的牽手,本身就是『文化廣東』的新現象和推動力,其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見物見人見思想』的廣東新探索。 策劃:林煥輝 統籌:葉潔純 撰文:葉潔純 趙越 吳曉芳 周秦 王Ml 攝影 戴嘉信 編輯統籌:李國飛 來源:南方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