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9日電(上官雲) 19日下午,『從神話到歷史:遠古時代的中國』讀者沙龍在北京舉辦。【講談社・中國的歷史】(01卷)作者、日本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與北京大學教授劉緒共同爲讀者講述中國遠古時代的神話和歷史,梳理中國早期文明中農業文明與游牧文化的相同與不同。
亞歐大陸不同板塊的碰撞促進中原文明發展 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進程。宮本一夫在新作【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一書中也有提及。他表示,從農業開始,社會逐漸發展形成,各類組織慢慢演化,最後成爲一個國家,『不過,在農業社會以外,也有狩獵和採集的地方,他們的發展歷程並不相同。』 宮本一夫把中國早期文明放在一個更大的時空範圍內考慮。比如中國的兩河流域是文明生發的地方,北方的草原地區是具有特色的經濟形態,擁有獨特歷史。 『亞歐大陸上代表性區域有三個,其中東亞與西亞地區有農業核心地帶,但在這兩個區域中間有大片的草原,生活著騎馬的游牧民族,這些民族移動性較強,在一定程度上把這兩個區域聯繫起來,促進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宮本一夫稱。 劉緒也表示,中國學界傳統的看法也是如此。傳統學者認爲的中心地區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快的發展,與北方草原地區(長城以北)乃至西亞都有密切的關係。這兩個板塊在交流過程中,促使黃河流域文明演進,『比如青銅器便可能與此有關。在這種交流碰撞的背後,中國農業文明有了飛速發展。』 農業文明與游牧文化或並無優劣之分 在很多人看來,農業文明與游牧文化分屬兩種社會形態,並多認爲農業社會優於畜牧採集的生產方式。但宮本一夫卻認爲,這兩者或許並無優劣之分,由於氣候原因,文明產生的地域所種植的作物並不相同,從南到北存在從粟到大麥、小麥直到北方的畜牧業的變化,經濟、文化形態都不相同。 但是,農業文明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的形成發展。宮本一夫分析,農業社會的勞動機構與游牧民族不同,分工更加詳細,同時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相應的社會組織機構開始衍生,產生領導者。由此,社會複雜程度逐漸加大,更早的進入早期國家形態。 劉緒爲宮本一夫的觀點進一步作出註解。他也表示,雖然中國兩河流域很早便出現國家,但不久草原地區也有國家建立,演繹出自己的形態 『相比較而言,哪個更強盛卻並不十分好定論。比如歷史上草原地區上若干個民族曾一度占領中原大片農業地區,從匈奴時代到遼金元時期均有這種現象。』劉緒稱。 跨學科的考古學可助力學界梳理歷史 歷史學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賴於史籍記載以及考古工作的發現。宮本一夫本人便專攻東亞考古學,他在書中所闡釋的觀點也建立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因此,宮本一夫在現場還談到了相應的考古學方法。他表示,考古學理論最大的特點是跟地理學、人類學等其他學科具有密切關係。 『尤其是在田野考古時,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的方式判斷古蹟年代以及出土地。比如新石器時代,石器的產地、青銅器所使用的銅礦來源地等等。』宮本一夫介紹,同時代的家族一般會使用類似的用品,如果根據考古發現身處同一時代的古人使用物品大有不同,這樣就可以初步判斷社會階層關係,『原來的考古學家可能有點像古董商,但現在的考古學家則趨向科學家或歷史學家。』 對此問題,劉緒則強調了相關知識儲備的重要性。他說,田野調查只是考古學的第一步,在這之前要根據已有線索確定調查目標。同樣發現一個陶片,具有相關知識的人可能會及時發現他的價值,但不熟悉的人會覺得跟屋頂掉瓦片差不多,『所以,考古是個跨學科的領域,它的發展可以幫我們區分文化區域。』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