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 张从兴:大唐气象 再现中华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吸引著这些各国人士,让他们选择了中国,让他们从一句华语都不会讲变成了能用华语来唱歌,说相声,甚至唱京剧。经济因素吗? 假设现在正在进行一场中华文史常识问答比赛,题目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是哪个朝代”,有人会说是汉朝,有人会说是唐朝,也有人可能会说是元朝、明朝或清朝等等。这些答案都对,因为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强盛。比如说,如果对强盛的理解是“广大的领土,显赫的武功”,答案当然是元朝;如果强盛指的是“经济力量和国际影响力”,明朝自是当仁不让。可是,如果问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是哪个朝代”,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唐朝。而所谓的“大唐气象”,根据我的浅见,就是多元并蓄的开放精神。 唐朝的开放程度,即便是拿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也是无法想像,甚至无法企及的。别的不说,除了皇帝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活儿是外国人不能干的,其中功勋彪炳,永载史册者不在少数,那些没有青史留名的小官小吏,士农工商,人数就更多了。不信?随便举几个例子,就够大伙儿瞠目结舌的:唐太宗时的镇军大将军,死后获得陪葬昭陵殊荣的契苾何力是铁勒人;唐高宗时的右武卫将军卑路斯是波斯人;唐玄宗时的秘书监阿部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人,右武卫员外将军哥舒翰是突厥人,河西节度使高仙芝是高丽人;唐宣宗时的翰林学士李彦升是大食(阿拉伯)人……换言之,有唐一代,从初唐到盛唐到晚唐,都有外国人在唐朝宫廷当官。连权力中枢都有外国人的影子,更别说是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了。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在唐代诗人笔下无处不见的“胡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洋妞),诸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贺朝《赠酒店胡姬》),“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温庭筠《敕勒歌塞北》)等等。 出将入相的外国官宦、貌美如花的外国姑娘,充满异域风情的胡歌胡乐,胡舞胡语,就是当年天下第一大城市长安坊间生活的生动写照。而能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就是唐人多元并蓄,相容并包的开放文化精神。遗憾的是,随着唐朝的灭亡,经过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继之而起的宋朝,文化精神变为保守而内敛。这可以从唐三彩的瑰丽多姿和青花瓷的清淡素雅看得出来。在那之后的元代和明初,虽然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开放,但其雍容与大度已不及唐朝,清以后就越来越保守了。而最保守的时期,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了。这一点,相信人们不会有什么异议。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中国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海内外传媒也发表了不少与邓小平功业及其影响的评论文章。笔者不才,也想来凑凑热闹。 自从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有30余年,其在经济领域的成效,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想说的是,改革开放是由改革和开放两个部分组成的,但人们似乎更加关心改革的部分,尤其纠结于政治改革,往往忽略了开放的方面。事实上,开放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开放意味着当代中国人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外来的各国人士,以及他们带进来的外来文化,外来观念等等。当一种文化在和另一种陌生的文化遭遇时,就会出现碰撞所形成的张力,迸发出火花,接着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而这样的多元文化激荡与交流,目前正在中国这个古老的神州大舞台上演着。也就是说,有着至少五千年历史,底蕴无比丰厚的中华文化,目前正在其原产地与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包括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俄罗斯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等,进行着史无前例的融会贯通。如果这个势头不受任何阻挡,继续发展下去,一个比更为多元,更加大气,更加包容,更有生命力的崭新中华文化,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