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話系列解讀三】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是當前的一個理論熱點。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對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不僅反映了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而且彰顯了其以文化復興助推民族復興的堅定決心。從普通理論工作者的角度來看,無論從中國夢的實現動力還是從中國夢的重要目標而言,它都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國夢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實現中國夢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精神滋養 世界歷史發展和現代化演進的經驗表明,不同國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特徵,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國家精神和文化傳統。黑格爾曾經在【歷史哲學】中指出,『世界歷史自身本質上是民族精神或國家精神的辯證法』,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歷史,就在於其優秀的國家精神、文化傳統。應該說,黑格爾的有關思想雖帶有西方中心論痕跡,但上述論斷不無道理。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早已引起思想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覆強調:人類社會的進步並非只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是還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約。 從社會整合理論角度來看,當代社會由於急劇的社會變遷所引發的激烈衝突,亟待發揮精神因素、文化共識在社會整合中的重要作用,亟待通過國家精神、民族文化的社會化將規範、價值和信仰等文化因素內化成爲個體的自覺,從而發揮消除隔閡、彌合分歧的社會整合功能。綜合來看,國家精神、民族文化具有『指南針』、『黏合劑』、『凝聚劑』、『推進器』等功能。 十九世紀德國軍事家和歷史學家克勞塞維茨曾說:『歷史最能證明精神因素的價值和它們的驚人的作用。』中國現代化探索的艱辛歷程及當代成就,對克勞塞維茨這句話作出了生動註解。可以說,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13億多中國人之所以能夠緊緊凝聚在一起,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凝結的時代精神、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多方面的動力,尤其離不開精神感召力、文化助推力。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魯迅先生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途上,我們離不開凝心聚力的中國精神、中華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底蘊深厚、影響深遠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相映生輝,儒道釋相融共生。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時歐洲學院自豪地指出:『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站在今天的時代節點和當下的實踐要求來看,對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無疑應該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闡發工作,以從中汲取築夢圓夢的精神滋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爲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爲此指明了方向。 大體而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因素值得大力張揚。諸如『天人合一』、『內聖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價值追求,『天下爲公』、『大同之世』的社會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經驗、生存智慧,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在今天,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只有以此爲根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正所謂『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力量支撐。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