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投稿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孫來斌:中國夢的精神滋養和文化追求

國學投稿

2014-9-22 23:24|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3922| 評論: 0|原作者: 孫來斌

摘要: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雖然意蘊深刻,但是表現出某些不確定性、模糊性,系統性和邏輯性似顯不足,其中的許多經典命題亟待做出『創造型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時不待我,但非一日之功,亟 ...


二、中國夢也是文化復興之夢,實現中國夢必須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化因素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精神文化生活,並且深諳『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的內在邏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在物質上不能貧困,在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個真正有強大生命力、凝聚力的民族。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指出:『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可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多方面的內涵,精神上的強大、文化上的復興,無疑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現文化復興,決非簡單地再現昔日的文化樣態,因為復興不等於復古,文化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新;精神上的強大,絕不意味着孤芳自賞、妄自尊大,主要體現為民族凝聚力、精神創造力的強大。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覺、自信。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去正確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歷史地看,中國傳統文化畢竟是在農耕文明時代和小農經濟、宗法制度環境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不可避免地帶有不同時代和提出者階級地位的烙印,存在着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一些方面不能適應當前現代化建設、民主法治進程和民族復興大業的現實要求。因此,必須站在時代的和歷史的高度,對它加以細心清洗和現代轉換,才能使之在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實施這項宏大的工程,需要有科學的方法論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裡主要論及的是傳統美德,其實包含着對待傳統文化的一般方法論原則。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就對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總體而論,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雖然意蘊深刻,但是表現出某些不確定性、模糊性,系統性和邏輯性似顯不足,其中的許多經典命題亟待做出『創造型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時不待我,但非一日之功,亟待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責任擔當。

作者系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系主任

12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