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並弘揚法治行政文化
(三)在對待公民層面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要求 如何對待公民,法治精神和法治要求很多,但最根本的有兩條;做到這兩條,公民就能活得幸福,活得有尊嚴。 以保障公民權利為天職。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 法無禁止即可為。對公權,法無授權即禁止;對公民,法無禁止即自由。這兩條極其重要的法治原則,長期以來我們認識不到位,一方面隨意自我擴權,一方面隨意以『非法』名義禁止或處罰公民找不到法律明文許可的行為。 法治行政文化的基本框架 按我們主張行政精神文化、行政制度文化、行政行為文化的結構體系,法治行政文化的體系框架可以依此推演。 (一)精神層面的法治行政文化 在這方面,四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例如,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法治思維、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法治的道德底蘊、法治教育等,都屬於法治的精神層次的範疇,法治文化一詞更是包含着法治行政文化的精神內涵(只是不僅僅是精神層面)。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行政文化建構中逐一給以重要位置,精心闡發運用。這裡,我們只說法治思維。 人的行為是由思維支配的,行政管理者一旦樹立法治思維,自然就會把自己的執政行為控制在憲法法律的框架內。與法治思維對立的是人治思維、特權思維。一切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行為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當事人沒有法治思維。所以,實現依法執政、依法治國,首先依賴於一切行政管理者養成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的養成,取決於一個人有沒有足夠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法律知識等等。換言之,法治思維是前面所說的精神層面法治行政文化所有要素的凝結。不僅如此,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法律知識等等,只有凝結成為一個人的法治思維才是有成果的和有效的。因此,法治思維是一切法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實現,要求人們、首先要求一切治國理政的擔當者們,普遍確立法律思維。 今天我們強調法治思維,並不是說法治思維是治國理政的唯一思維。治國理政涉及方方面面,每一個方面往往需要多重思維去考量。因此,法治思維在治國理政中具有優先和基本的地位,分辨合法與非法是考慮利弊、善惡、得失的前提。 (二)制度層面的法治行政文化 法治思維和法律制度的關係是,法治思維是法律制度的前提,法律制度是法律思維的產物;沒有法治思維就沒有法律制度,但嚴格的法律制度又是促進法治思維形成的外部環境和客觀壓力。 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四中全會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建設的決定。這些措施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法治政府建設十分緊要。 (三)行為層面的法治行政文化 法治行政文化落實在治國理政的行為上,就是中央多次提出、四中全會特別強調的法治方式。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制定和依據法律制度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因此,行為層面的法治行政文化就是法治方式。 法治方式是依法執政的實際行動、依法治國的操作方式。確立法治思維、制定法律制度,最終都要見之於法治方式。如果說法治思維是人們內在的精神世界,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外化的具體行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