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鲍鹏山讲士的起源与发展 从仕官演申为学士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5-6-18 11:39|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7796| 評論: 0|原作者: 崔璐|來自: 中国社会科学报

摘要: 上海开放大学的鲍鹏山教授主讲了《孔子与士》,结合《论语》等儒家经典,将“孔子与士”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指出原始儒家学说目的是致仕,孔子之后,儒学变成学派,士人不再是志于仕而是志于道 ... ...


孔子志于学,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孔子为什么志于学?孔子晚年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15岁的人,他为自己立下的这个人生的目标,不仅仅是孔子一生的起点,甚至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为什么呢?鲍鹏山认为,学术研究和道义的探讨,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事业。以前的士是要做官的,如果不做官就做儒;要不到体制里面做官,要不到民间去做儒,就这两条路。但是孔子说“不”,我们可以有一条路——学。在孔子之前,没有专门的学者。在孔子之前,晏子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但他是齐国的国相;在孔子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者子产,与孔子的关系非常好,可他是郑国的国相;在往前面去还有管仲,也算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可他是齐桓公的国相。这些人都不是专职的、专业的、独立的学者,他们实际上都是士,是做官之余他们有想法,有言论。孔子也做过官,但绝大多数的时间,孔子是不官不士的,即不官也不商,他就是一个学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学者。人类开始出现了这样一个独立的学者,人类开始有一批人专门来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这个甚至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转折。同时,学术也因此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一个人可以不做具体的职业,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这是知识的独立、知识分子的独立,由此才有后来的百家争鸣。“知识分子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职责也不再是从事某些专业技术性工作,而是担当天下道义,任重道远,这是文化史上非常伟大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孔子15岁志于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孔子为什么要志于学?志于学有什么意义?鲍鹏山引用了钱穆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这个结论是非常客观的,只有从孔子以后,儒才有大变,有转折,中国的文化史才有转折,中国的知识人才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才会受人尊重。孔子以后儒业变了,他们的业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也都变了。“志于学”就是告诉你,人可以通过学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可以通过学来养活自己。

孔子而后,儒就变成了儒学,甚至可以称之为儒教,儒就变成一个学派,士人不再是志于仕而是志于道。从志于仕到志于道,中间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15岁的孔子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的目标——志于学。当士志于学的时候,它的指向就是志于道。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