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成爲不同要素融合的最爲理想的結構存在形式 關於『和』的概念,早在中國西周時期就已提出。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嬰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這就是說『和』是一種由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和諧狀態,就像魚、肉摻和水、火、鹽、梅等,經過廚師的烹調與加工,而成爲食品新質的存在狀態。同時,晏嬰還指出『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可見,『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與聚合,也不是單個要素的存在狀態。 晏嬰之後,思想家史伯進一步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說:『夫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可見,『和』這一概念包含著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和』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是事物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是萬物存在的基礎。 隨後,先秦時期的『和』被賦予了『合』的含義,從而出現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國語·鄭語】云:『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殷商官員——契,爲使平民百姓保身立命,將五種不同的人倫之教加以融合,實施於社會。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冊,就在於他能和合五教。由此可見,『和合』意味著多樣性的統一。 『和』與『合』聯用,不僅突出了不同要素組成中的融合作用,而且強調了矛盾事物的和諧與協調的重要性。從此以後,『和合』成爲不同要素融合的最爲理想的結構存在形式,受到各家思想家的普遍推崇和重視。『和合』這一傳統哲學概念,從此便成爲漢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廣泛而深入地融合於中國文化之中。 『和合』概念的內涵探討 『和』與『合』二字,單獨本身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涵義,『和合』組合起來就形成一個全新的概念,具有全新的涵義與全新的意境。 概念界定是科學研究的前提。對概念、範疇和理論的思考與追求,是一個有遠大發展前途的民族所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僅要求個體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群體和諧與社會和諧,更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爲『天人合一』的整體哲學精神,強調『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辯證立場,以寬容、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張揚著豐富的天道與人間和諧融洽觀念,對於當前消解社會矛盾、人與自然的衝突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和合』概念內涵的提出,就是其進入理論思考的表現。『和合』內涵是『和合』內在規定性或其本質屬性,是對『和合』內在規定性的高度概括。那麼,『和合』內在規定性到底是什麼呢? 『和合』是一個涉及自然、社會及人類思維領域內無所不包的、與中國古代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陰陽』、『五行』地位相似、功能相等的始元、創生概念。始即開始,元即第一,創即創造,生即生產,表明了『和合』的始元、創生性質。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