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氏家仪》与《大清会典》条文对比 《孔氏家仪》共十四卷,与国家礼书不同,《孔氏家仪》内容只涵盖了家庭礼仪所需要的吉礼、凶礼和嘉礼,其中凶礼部分占到了全书的半数以上。《大清会典》为清代典章制度的汇编。孔继汾之所以被遣戍,究其原因在于所作《孔氏家仪》与《大清会典》在凶礼的具体服制上有所冲突。为家庭现将两者不同之处对比列举如下: 《家仪》原文:“为夫之凡服三年者。‘注’曰:律云,夫为祖父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并从夫服。若夫承重而死,其子若孙为曾高承重者已?当何服?律既不载礼亦无文。”(孔继汾:《凶礼一》,《孔氏家仪》卷四上,第393页) 《大清会典》:“庶子为适母,为生母,庶子之妻同;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为人后者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已嫁被出而反在室者同;适孙为祖父母及高曾祖承重,适孙之妻同。”(《礼部·祠祭清吏司·丧礼五》,《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四) 孔继汾认为《大清会典》未载若承重之人去世,其子孙为曾高承重者,应当着何种服饰。但此条在乾隆二十一年修订的《钦定大清通礼》中对此种情形做了补充说明:“若父俱亡,为高曾祖后者同。”(《钦定大清通礼·凶礼》卷五十)列此条为《大清会典》之失,应为孔继汾未参考《大清通礼》之故。 2、斩衰条:《家仪》原文:“妾为家长。‘注’曰律无家长为妾之服,《礼·丧服》缌章有贵妾注,云谓士大夫之君也。《丧服》‘小记’云,士妾有子而为之缌,无子则己。故今世亦有为妾服缌者,但律既不载,必缘饰礼文而为之服,似近于私矣,或云心丧三月可也。”(孔继汾:《凶礼一》,《孔氏家仪》卷四上,第393页) 《大清会典》斩衰条:“妻为夫,妾为家长同”(《礼部·祠祭清吏司·丧礼五》,《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四) 妾为家长应遵从的服制,在《大清会典》、《大清通礼》中俱载应为斩衰三年,而孔继汾认为“律无家长为妾之服”,应为孔继汾之误。 3、齐衰杖者条: 《家仪》原文:“继母嫁者为继母条。‘注’曰古者继母嫁亦有服,‘传’曰贵终也。自《唐开元礼》惟从而寄育者乃服,金世宗大定八年改服三年,明《孝慈录》复如唐制,今律丧服表将此条入不杖期,与图不符。穷以律图见既遵用又与古礼适合,故未敢舍图据表。”(孔继汾:《凶礼一》,《孔氏家仪》卷四上,第394页) 《大清会典》齐衰不杖:“为适孙,父母为适长子及众子父母为适长子之妻,父母为女在室者,父母为子,为人后者,继母为长子、众子,子为改嫁继母。”(孔继汾:《凶礼一》,《孔氏家仪》卷四上,第393页) 此条的区别在与杖与不杖之分。《仪礼》曰:“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传曰]何以期也?贵终也。”(《仪礼·丧服》)也就是随继母改嫁之子,本已生父亡,遇继母过世,应视为父母俱亡,以体现血缘关系的连续性,所以在服制上应为齐衰杖期。而《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都认为,父卒,继母改嫁而己从之,应随继母而视为继父仍在,故应服齐衰不杖。 4、齐衰不杖条: 《家仪》原文:“为嫡孙条:‘注’曰谓将为后者,‘传’曰不敢降其适也,《唐开元礼》凡为曾元孙承重者同,自明以来律令不载。又‘传’曰有适子者无适孙,今律亦无此文。凡行服者于孙难,次当承适而其父未死或子孙并已死而为曾元之承适者服,皆当参考古礼以补律文之不足。盖律本简略,读者须寻文考义,必以礼辅之,而后隆杀之,宜益较然不爽且不但此也。‘传’所谓不敢降其适者,非自私其适也,以其承我父祖之重故不敢降也。据《礼》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则又以己非冢嫡不敢隆其嫡也。夫不得隆其嫡子者,自亦不得隆其嫡妇,不得隆其嫡孙矣,不得隆其嫡孙者,自亦不得隆其嫡孙妇矣。凡此之类亦宜详究,礼原庶合重祖之义而无自私其嫡之嫌,不善于读律者恐失之也。”(孔继汾:《凶礼一》,《孔氏家仪》卷四上,第395页) 《大清会典》齐衰不杖条:祖为适孙,父母为适长子及众子父母为适长子。 嫡孙和适孙的含义相同。《大清会典》只是笼统的规定,祖应当为嫡孙服齐衰不杖。在这点上,孔继汾与《大清会典》并无异议。他在“为嫡孙”条中实际上探讨的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嫡孙丧而嫡子仍存,也就是有“适子无适孙”,祖应为嫡孙行何服?庶子应为嫡子行何服?孔继汾沿用了《仪礼》的说法,对此加以补充说明。《仪礼·丧服》:“为嫡孙。[传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嫡也。有嫡子无嫡孙,孙妇亦如之”;“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仪礼·丧服》)也就是有适子无适孙,祖应服大功九月。如父本人为庶子,非继承宗室之正体,不能传重,在这种情况下,庶子无需为父所出长子服三年丧。 5、小功五月条: 《家仪》原文:“为夫之庶母:妻为夫之庶母,今本服杖期杀姑舅一等,律令不言所降之服,知不得将大功者嫌与舅姑同也。为舅姑由齐加斩,今犹降二等,不攺大功。况夫之庶母,乃由无服而加至杖期者,可止降一等,竟与舅姑无别乎?似亦比舅姑之例降二等为宜。汾叙次丧服一遵律令,其令文有弗备者,间证以礼经及先儒之说,足之此条,既无古典可据,而当世行服者,于此处多缺焉,逐鲜议及之者。穷谓律文既有正服,则降服亦在所当明。若概以为本生亲属孝服皆降一等之文该之,又有疑于为姑之嫌。且为姑实降二等,故用比例列于小功,并附卮论以备礼官之采择焉。”(孔继汾:《凶礼一》,《孔氏家仪》卷四上,第400页) 《大清会典》齐衰杖期条有:“适子众子为庶母,适子众子之妻同。”(《礼部·祠祭清吏司·丧礼五》,《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四) 舅姑为夫之父母。古之妻为夫之父母,应服斩衰三年。古之嫡母、庶母有别,斩衰、齐衰只差一等,孔继汾认为《大清会典》规定妻为庶母服齐衰杖期太重,不足以体现嫡庶尊卑之意,故应遵循降服原则,将二等为宜。 6、缌麻三月条: 《家仪》原文:“为出为人后者及其子孙于已本属小功亲者降,为妻之父母,为婿,为乳母。‘注’曰:律云谓父妾乳哺者。按《仪礼·丧服》注,养子者有他故,贱者代之慈己,故曰以明服也。若如律所云,则父妾能乳哺我者,必彼己有子女,可曰庶母矣。若己所生母死而父命之乳己,直可曰慈母矣。何以别有乳母之号而服止缌之轻乎?自认乳母为父妾,于是乳母之恩鲜报者,自明隆庶母之服,而此条并成赘文矣。循名核实似宜曰乳母谓乳哺者为得。”(孔继汾:《凶礼一》,《孔氏家仪》卷四上,第394页) 《大清会典》缌麻三月:“为乳母。”(《礼部·祠祭清吏司·丧礼五》,《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四) 如将乳母的内涵狭义定为“哺乳者”,那么应着丧服,《孔氏家仪》与《大清会典》完全一致。但孔继汾认为乳母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为父妾已有子女,而生母有他故,而交由父妾哺乳,在这种情况下,乳母就等同与庶母。丧服应当依从“适子,宗子为庶母”,为齐衰杖期。二是,生母过世,而由父委托于其他妾室抚养。这种情况,乳母就等同与慈母。丧服应当按照慈母规格,为斩衰三年。 以上将《孔氏家仪》与《大清会典》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差别之处,多为孔继汾对《大清会典》依据古礼进行条目内的补充说明,或对《大清会典》未涵盖人群的具体服制进行商榷。且《大清会典》关于丧礼服制的条文本就极为简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