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尚书序》所见孔安国二次献书问题 张岩先生曾在研究《古文尚书》文献传流问题时提到,孔安国在完成训传后第二次献书,是《尚书序》、《汉书》、《前汉纪》等共同提到的内容。但是,就孔《序》及其它文献对照来看,孔安国虽曾承诏作传,但这第二次献书却并未成功。 按孔《序》云: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第20-22页。) 承诏作传,实即对《古文尚书》进行二次整理。而且除作训外,还将原序分割,引之各冠相关各篇之首,故总篇数复为五十八。但是,由于正逢“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也就是说,孔氏并没有将《古文尚书传》献上,终西汉一代,朝廷也并未入藏该书。 有不少记载可以证明此点。如:《论衡•佚文》篇记载,汉成帝“读百篇《尚书》,博士郎吏莫能晓知,征天下能为《尚书》者。”(黄晖:《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1页。)按此百篇《尚书》,即指孔壁所出,孔安国隶定后而献上之《古文尚书》:称“百篇”,盖以孔壁所藏原有百篇,惟壁藏多年及共王坏壁之故,仅得五十八篇。但是,由于孔氏仅献经文,未及献上安国所作训传,因此博士郎吏莫能通晓,成帝朝乃不得已而征天下能解说《尚书》尤其是《古文尚书》之人。嗣后,张霸造作“百二篇”应征却旋识破,正由于汉室所藏《古文尚书》,亦即所谓中秘古文,虽阙训传而经文俱在,两相对照自易验张书之伪。 又,《汉书•艺文志》于《古文尚书》但言:“《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按,此处从张舜徽先生读。)自注:“为五十七篇。”而不言“传”如何。《今文尚书》则于其“经”后,详列“传四十一篇”,以及各家章句、解故、说义、传记等篇数。两相对照,则刘歆、班固等所见之《古文尚书》亦无孔《传》。 此外,唐初学者多次指出,东汉以来流行之杜林所传,贾、马、郑所注之《古文尚书》仅有与《今文尚书》相应之篇目,且并无孔氏训传。如:《隋书•经籍志》云:“(杜林)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唐]魏征等:《隋书》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15页。)《尚书正义》引郑玄《书赞》云:“自世祖兴后汉,……所得传者三十三篇古经,亦无其五十八篇,及传说绝无传者。”([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黄怀信整理:《尚书正义》,第30页。)是杜、贾、马、郑等并不传孔《传》,与孔《序》所载正可相应。 而孔《传》之得以传流,其原因可于“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语中觅得。也就是说,此后孔《传》当与《古文尚书》一起,在孔氏家学内继续传流,其间当然也会伴有孔氏子弟相续润色、修补的情况。于后,在一定机缘之下,《古文尚书》及孔《传》也传与了孔氏以外之人。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