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的持續升溫,堪稱是當下中國社會一個引人關注的文化現象。作爲傳統的國學是一種歷史的創造和存在,是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發明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是一種我們必須繼承的文化圖式。儘管我們有時與這種傳統文化存在著一種時間上和心理上的距離,但是它卻是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它的氣息我們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滿了我們的血液,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其實都是它的受益者。 而不久前,有媒體刊發和轉載【學者朱大可談今天國學的問題:正在淪爲心靈雞湯】的報導,讓我們對“國學熱”的升溫可以保持一種清醒的認知。作爲文化學者,朱大可先生認爲,對於國學要用辯證的態度去分析看待:一種國學是批判的、反思的、自由的、開放的、包容的、多元的;另一種國學是自我封閉的、奴性的,拒絕反思,拒絕自我批判,唯我獨尊。但是,目前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國學”問題,就是當下的“國學”,正在淪爲“心靈雞湯”。 朱大可一針見血地指出:“國學是祛魅的,而不是用來造魅的。那些穿著對襟大褂、留著鬍子、行磕頭拜師之禮的人……就是在造魅。再比如全國掀起的一片洗腳浪潮,成千上萬的人集體洗腳,這和孝的本質有什麼關係?與其讓你的孩子跪在你面前像奴才一樣磕頭,還不如讓他挺起他的脊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那種洗腳式的表演,難道我們今天不應該把它拋棄嗎?國學裡有大量的精華,也有很多的垃圾。比如二十四孝,就是古代心理學變態樣本。” 朱大可的話也許偏激,但卻無疑如醍醐灌頂。我們都知道,“國學”中既包含了回歸傳統、追尋自我的理性精神,也帶有極端保守主義、排外主義的盲目,如何將“國學”文化引向建設與開放,而不是重回自閉、愚昧與虛榮,已成思想界、文化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從日常的新聞中時常可以看到發生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穿著對襟大褂、留著鬍子、行磕頭拜師之禮的”這樣的“偽復古”文化現象,對此有文化學者也曾這樣質疑:“現在好像一打出‘傳統’的招牌,就天經地義。現在是一個泛商業化的時代,從某種程度上說,‘漢服熱’不過是能夠帶來商機的‘漢服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真正要做的是發掘精神內核,而不是形式復古。” 在後工業時代,在這個商業文化價值越來越被放大的時代,不少人心靈已無所依傍,我們已經從精神家園被放逐,對當下淺薄的滿足已經取代靈魂的救贖、精神的信仰,生命處於衝突、精神處於焦灼、人格處於分裂、心靈處於迷惘和困惑之中。這些無疑都已經成爲當代亟須解決的精神問題,而這些問題也都可以從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解說和答案。 但是,“國學”文化熱興起之際,“國學”虛熱也是亂象紛呈,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作爲民族文化之根的“國學”研究日趨商業化、利益化。在功利面前,“國學”正在失去它的尊嚴。國學成了物質消費、名譽消費,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急功近利。不僅如此,在“國學熱”中,“國學”中的那些“極端保守主義、排外主義的盲目,自閉、愚昧與虛榮”的東西,也借著復興傳統文化的旗號流行泛濫起來。 正像朱大可先生所說:國學不是完美的,“國學首先是豐富的思想寶庫,有精華也有糟粕”,國學的繼承或發揚光大需要進行過濾,需要不斷進行自我評判,自我清洗。如果“國學”淪爲“心靈雞湯”,甚至許多糟粕文化大行其道,則是我們“國學”的悲哀,也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文/袁躍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