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李长斗: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做事的命脉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5-12-15 15:57| 发布者: 悼武华夏| 查看: 2065| 评论: 0|来自: 国学网

摘要: 量同太虚 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做事的命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魂魄,也是一个国家图存延续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就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 ...

量同太虚 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做事的命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魂魄,也是一个国家图存延续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就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现代世界: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也可以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离不开儒、释、道三家发展,三家思想统贯着学术与文化、做人与做事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平等度世的情怀。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气概。”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也可以说,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我们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提供帮助和借鉴。撷取儒家、道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涉及我们最关注的人生问题,如事业、财富、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我们思想要效仿佛家“量同太虚、慈悲喜舍、平等度世”;做人要效仿儒家“智周万物、胸怀若谷、魂系苍生”;做事要效仿道家“道济天下、勤政修德、实干兴邦”。

下面本人结合工作与生活,通过学习与体悟,向大家重点汇报三点感受,不妥之处,还望斧正。

一、量同太虚、慈悲喜舍,是去苦得乐的魂脉。佛家讲,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世间凡夫以身为“我”,智者以心为“我”,人生的真谛是以生求存、以善求存。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道”才是真正的我(本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面对一些世人的迷失,曹雪芹点拨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孟子》又曰:“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运之于掌上。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如果我们想永远快乐,坚持“善待一切”,是唯一途径。《易经》云:“人有善念,天地佑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一直善良下去,总会离幸福很近。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不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中国传统文化讲了很多在思想上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和人生哲学,可谓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很多话与“善行河北”精神和“三严三实”是一脉相承的,有些话是可以懂一辈子的,有些话要用一辈子去懂。

(一)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行。佛家讲,为官从政好修福。但是从政做官必须与众不同,首先应着重提高善念这个做人的根本,要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说,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着力”。修身讲究缓养,如文火炖物。同时也讲究急攻,如猛火煮物。养的是善性;攻的是恶因。修养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道理,但为什么我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屡屡犯错,甚至终身犯错呢?原因就在于“知其不善”,却不能“速改”。一个错误放过了,下一个错误必然也会放过,道德惰性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大错误”也是从“小错误”日常积累的。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领导干部尤为切要。三是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心存敬畏,“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行”,这对每个人都是极大的启示。如果你行善,你一定会知道极乐在于心,能打动人心灵的是纯净和善良,因为只要有一颗美好阳光的心,你就能看到光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绝不能有见不得穷人吃白馍的思想。正所谓“心存善念,行则久远;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二) 心存善念,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贵身”生命高于一切。老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以爱护自己身体的信念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庄子认为:“重生者则轻利,重利者则轻生。”轻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弃身而殉物。这种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呢?医学上讲,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所以经常分泌让细胞健康的神经化学物质,因此不容易生病;一个狭隘愤世嫉俗的人,他的神经系统不但会让他老是使用负向思考的神经而变得愈来愈悲观,而且在每天愤愤不平的时候,神经细胞又不断地分泌让细胞凋亡的神经化学物质。所以,当人长期处于狭隘而愤怒的状态时,可说是在慢性自杀。

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小时候,父母时常提醒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心存善念。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随着我们年龄越来越大,发现这个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一个人心存善念,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也会变得比较活跃,能再分化出更多健康的免疫细胞,对于外来的细菌或病毒当然也就比较有抵抗力,人也就比较不容易生病。甚至我们时常听到的,一个癌症病人如果比较乐观,通常比较容易痊愈。但是,一个狭隘悲观的人就很难有这么好的运气,因为他的身体中的免疫系统在负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影响下,很多免疫细胞早已死亡而不再具有保护作用了。

当然,一个普通的人,并不见得总是可以百分之百乐观或总是百分之百悲观。不过,如果能够在愈多的时刻保持乐观、祥和、喜悦、感恩的心情,避免愤恨、不满、妒嫉、不安、怀疑的情绪,那么,这个人的正向思考的神经就会时常被激活,然后久而久之,身体就愈来愈健康,免疫系统愈来愈强健,当然也就愈来愈不容易生病。

最近几年来,产生许多怪病,甚至有很多好几年前就已经灭除的感染性疾病,都又再度发现。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心,早就不再像以往那么真诚善良了,所以,很多的疾病都因为自身的细胞不健康,而变得难以医治。古语说得好:“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世上没有损人利己的事情,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人要想真正健康幸福,要用爱、感恩、祥和的心代替所有怨恨、不满和愤怒的病态心理。曲则全,枉则正。老子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曲则全,枉则正”同时,还要以德报怨。“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保证健康快乐。

(三)心存善念,成功与幸福自然显现。“上善若水”,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他认为,最高尚的思想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我们身为党员干部只要对党、对事业、对社会心存善念,纵是世事纷扰,总有春暖花开,总有清澈圣洁的一天。袁了凡先生曾说“相由心生、命由己造”,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心存善念的人,他会有超脱世俗功利之心,必将获得成功与幸福,因为善行仍在世法之内。只要心中常存善念,时时护持,事事提携,久而久之善行自然流露,我们的福报自然显现。正如佛家所讲:“朝朝花露点花黄,花落和泥不争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