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李長斗:中國傳統文化是做人做事的命脈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5-12-15 15:57| 發布者: 悼武華夏| 查看: 2063|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量同太虛 智周萬物 道濟天下----中國傳統文化是做人做事的命脈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魂魄,也是一個國家圖存延續的血脈。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體系之一,在上古時代就是獨立發展的,形成人類文化的一個獨立 ...

量同太虛 智周萬物 道濟天下

----中國傳統文化是做人做事的命脈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魂魄,也是一個國家圖存延續的血脈。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體系之一,在上古時代就是獨立發展的,形成人類文化的一個獨立典型,直到21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居於世界文化的前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助於解決現代世界: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道德與生命三種關係。也可以說,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爲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傳承,離不開儒、釋、道三家發展,三家思想統貫著學術與文化、做人與做事的命脈。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鬥爭與融合滲透中發展,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歷代也多認爲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

儒家: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佛家:主張四大皆空,慈悲寬大、包容忍讓,視世間萬難爲無物,不怨天尤人,從自然,呈本性,體現了超脫修心的學問,平等度世的情懷。有了這種心境,人就會變得豁達而堅強,遠離仇恨,避免災難,獲得人生的成功。

道家:以『道』爲核心,認爲天道無爲、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爲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爲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爲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的氣概。』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書,那麼,道家智慧是最機敏的一頁,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頁,佛家智慧是最超脫的一頁。也可以說,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

學習了解儒、釋、道三家智慧,幫我們全面地解讀其思想精華,把傳統智慧運用於現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與修養心性方面提供幫助和借鑑。擷取儒家、道家、佛家中最經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涉及我們最關注的人生問題,如事業、財富、管理、家庭、處世、人際、進退、修心以及養生等方面。我們思想要效仿佛家『量同太虛、慈悲喜舍、平等度世』;做人要效仿儒家『智周萬物、胸懷若谷、魂系蒼生』;做事要效仿道家『道濟天下、勤政修德、實幹興邦』。

下面本人結合工作與生活,通過學習與體悟,向大家重點匯報三點感受,不妥之處,還望斧正。

一、量同太虛、慈悲喜舍,是去苦得樂的魂脈。佛家講,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世間萬物(包括人)皆由太虛之處幻化而來。世間凡夫以身爲『我』,智者以心爲『我』,人生的真諦是以生求存、以善求存。道家認爲,世界的本源是道,『道』才是真正的我(本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面對一些世人的迷失,曹雪芹點撥道:『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孟子】又曰:『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運之於掌上。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如果我們想永遠快樂,堅持『善待一切』,是唯一途徑。【易經】云:『人有善念,天地佑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一直善良下去,總會離幸福很近。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身上,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中國傳統文化講了很多在思想上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和人生哲學,可謂苦口婆心、語重心長,很多話與『善行河北』精神和『三嚴三實』是一脈相承的,有些話是可以懂一輩子的,有些話要用一輩子去懂。

(一)心存善念,福雖未至禍已遠行。佛家講,爲官從政好修福。但是從政做官必須與眾不同,首先應著重提高善念這個做人的根本,要持之以恆,目標始終如一。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曾說,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修身講究緩養,如文火燉物。同時也講究急攻,如猛火煮物。養的是善性;攻的是惡因。修養所面對的問題很多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大道理,但爲什麼我們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屢屢犯錯,甚至終身犯錯呢?原因就在於『知其不善』,卻不能『速改』。一個錯誤放過了,下一個錯誤必然也會放過,道德惰性是自己縱容出來的,『大錯誤』也是從『小錯誤』日常積累的。人要舍惡從善,一是內心必須有強大的信念做『防護堤』,二是必須有良師益友互爲提點。立志須堅,交友須慎,領導幹部尤爲切要。三是無論做什麼事最重要的是心存敬畏,『心存善念,福雖未至,禍已遠行』,這對每個人都是極大的啟示。如果你行善,你一定會知道極樂在於心,能打動人心靈的是純淨和善良,因爲只要有一顆美好陽光的心,你就能看到光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絕不能有見不得窮人吃白饃的思想。正所謂『心存善念,行則久遠;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二) 心存善念,是健康長壽的根本。『貴身』生命高於一切。老子提出: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天下。以愛護自己身體的態度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給他;以愛護自己身體的信念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莊子認爲:『重生者則輕利,重利者則輕生。』輕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棄身而殉物。這種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麼能治理天下呢?醫學上講,一個善良的人因爲常常使用正向思考的神經系統,所以經常分泌讓細胞健康的神經化學物質,因此不容易生病;一個狹隘憤世嫉俗的人,他的神經系統不但會讓他老是使用負向思考的神經而變得愈來愈悲觀,而且在每天憤憤不平的時候,神經細胞又不斷地分泌讓細胞凋亡的神經化學物質。所以,當人長期處於狹隘而憤怒的狀態時,可說是在慢性自殺。

以德報怨的思想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小時候,父母時常提醒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心存善念。因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大,發現這個說法是有科學根據的。一個人心存善念,人體的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也會變得比較活躍,能再分化出更多健康的免疫細胞,對於外來的細菌或病毒當然也就比較有抵抗力,人也就比較不容易生病。甚至我們時常聽到的,一個癌症病人如果比較樂觀,通常比較容易痊癒。但是,一個狹隘悲觀的人就很難有這麼好的運氣,因爲他的身體中的免疫系統在負向思考的神經系統影響下,很多免疫細胞早已死亡而不再具有保護作用了。

當然,一個普通的人,並不見得總是可以百分之百樂觀或總是百分之百悲觀。不過,如果能夠在愈多的時刻保持樂觀、祥和、喜悅、感恩的心情,避免憤恨、不滿、妒嫉、不安、懷疑的情緒,那麼,這個人的正向思考的神經就會時常被激活,然後久而久之,身體就愈來愈健康,免疫系統愈來愈強健,當然也就愈來愈不容易生病。

最近幾年來,產生許多怪病,甚至有很多好幾年前就已經滅除的感染性疾病,都又再度發現。就是因爲現在的人心,早就不再像以往那麼真誠善良了,所以,很多的疾病都因爲自身的細胞不健康,而變得難以醫治。古語說得好:『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世上沒有損人利己的事情,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人要想真正健康幸福,要用愛、感恩、祥和的心代替所有怨恨、不滿和憤怒的病態心理。曲則全,枉則正。老子認爲,大氣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經得起冤枉。他說: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糾正。『曲則全,枉則正』同時,還要以德報怨。『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樣才可以化干戈爲玉帛,徹底消除嫌怨保證健康快樂。

(三)心存善念,成功與幸福自然顯現。『上善若水』,老子提倡爲人處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他認爲,最高尚的思想品德就像水一樣:守柔、不爭、處下。『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最爲著名的一個哲學命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章】。我們身爲黨員幹部只要對黨、對事業、對社會心存善念,縱是世事紛擾,總有春暖花開,總有清澈聖潔的一天。袁了凡先生曾說『相由心生、命由己造』,一個善待別人的人,心存善念的人,他會有超脫世俗功利之心,必將獲得成功與幸福,因爲善行仍在世法之內。只要心中常存善念,時時護持,事事提攜,久而久之善行自然流露,我們的福報自然顯現。正如佛家所講:『朝朝花露點花黃,花落和泥不爭香。』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